朱祁鈺敢同意接朱祁鎮回來,是因為有了其他依仗。天幕曝朱祁鎮時,太祖皇帝朱元璋和永樂大帝朱棣曾發彈幕,令朱祁鈺殺了朱祁鎮以絕后患。有了兩位先祖的旨意,朱祁鎮回來,朱祁鈺直接將他殺了祭太廟,文武百官都無法反對,畢竟那可是先祖的旨意。
也先瞧著朱祁鎮在手上成了滯銷貨,卻因軟禁朱祁鎮,讓大明覺得被羞辱,對他滿懷恨意。為了平息大明的憤怒,同時也是想要挑起大明內斗,久等不到贖金,也先還是打算將朱祁鎮送回去。
不提景泰朝的風流涌動,阿宋的直播還在繼續。
“且說在李自成大軍兵臨城下,京師淪陷前夕,崇禎皇帝見大勢已去,放棄了棄都的提議,在城破之際,于煤山投繯自盡,為先祖朱棣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畫上了一個完整的句號。”
沒有千年的王朝,聽到大明滅亡,莫說大明的君主,便是其他朝代的君主也不勝唏噓。尤其是一些王朝末年亡國亡的不太體面的君王,甚至覺著這大明如此落幕也不算太差。
“因為亡國之君,朱由檢自認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遺言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人注1,廟號思宗。”
“有言道暴秦、強漢、盛唐、富慫宋、蠻元、剛明、奴清。暴秦之暴為秦法嚴苛;強漢之強是對外強勢;雄隋之雄是兵強馬壯;盛唐之盛是萬國來朝、思想鼎盛。”
“富慫宋之富是經濟繁榮文治巔峰、慫是趙宋君臣對外軟弱無能;蠻元之蠻是蒙、色目、漢、南四級人等的蠻橫統治;剛明之剛是剛強不屈;奴清之奴是對內視百姓如奴隸,對外屈膝顏卑,毫無君主風骨。”
“明思宗朱由檢,你可以說他多疑,可以說他能力不足,然論氣節,在一眾末帝之中殊為難得,亦添了許多悲情。許是因少時經歷,朱由檢極為多疑。死前曾道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于此注1。”
“然朱由檢至死不知的是,明亡固然有吏治不明,朝中多奸佞的緣故,但大明也從來不缺少忠臣。諷刺的是背棄他的都是他最親的人諸如朱家宗室藩王和外戚集團、文官集團為首的地主階段,可同樣也有許多普通官員、太監宮女甚至身份卑微之人忠于大明。”
“天子自縊煤山后,戶部尚書倪元璐、工部尚書范景文、左都御史李邦華、左副都御史施邦曜、大理寺卿凌義渠、太常寺卿吳麟征、左中允劉理順、刑部右侍郎孟兆祥等以及駙馬都尉鞏永固全家自殺注2。”
朱由檢心下一動,令左右將這些人的名字抄錄下來。
朱由檢多疑,但多疑又未嘗不是因他不善于識人。天幕指名以身相殉的大臣,還有什么比生死相隨的臣子更令人放心。不論朱由檢對他們信任能夠持續多久,但有了天幕的背書,至少有一些他可以信任之人。
如此一來,或許有些百姓也可以得到救贖。
另一頭大明末年的大順朝,因天幕曝光李自成的大順軍進入京師后會燒殺劫掠,城內軍民在死亡的壓力下眾志成城,硬生生將現在本該進城的大順軍阻在了城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