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下有人按著手指計算,然后震驚地睜大了眼睛老天爺未來的人竟然是人人要讀一十來年書啊,那豈非個個都是秀才公
對于大多數普通百姓而言,秀才就是他們難以觸及的高度了。
大多數皇帝的反應是未來人真有錢,又有秦皇漢武等較早的帝王想到了另一點人人讀書,那豈非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才思及此,忽然有點明白為何主播批判愚民政策了。
未來人開民智,百姓一樣安于普通生活且擁護官府,可見開民智對于統治并沒有他們以為的那般可怕。
“絕大多數人十八歲之前都沒有步入社會,還是爸媽的好寶寶,上學都要接送,哪里能承擔生兒育女的職責。因此我國法定婚齡男22周歲以上,女20周歲以上是相對合理的,其他國家結婚年齡會低一些,但也基本不會低于16周歲。”
“相較而言,古代百姓生活困苦,孩子容易早熟。但請注意這種早熟應該是思想,而非生理上。”
“生活艱苦或幸福會影響到一個人的心理年齡,但古代物質匱乏,物質條件會限制身體發育,古代人的生理成熟不可能比現代人更早。這就表示即便古代人因為各方面原因導致同齡人比現代人更早熟,但身體依舊是沒有發育成熟的。”
“這樣的情況下,讓一個骨盆發育不成熟的小女孩承擔生育之責,是高風險的。加上古代醫療技術落后,別說剖腹產,就是助產技術也非常落后。現代女性生育尚且說是一腳踏進鬼門關,而古代中早婚女性生育可以說是地府一游了。”
“這種情況下,勉強生下孩子,夭折率也非常高。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清朝的康熙皇帝,十一歲就大婚娶妻納妃了,皇帝年少,妃子也多是十三四歲。倒也天賦異稟,竟然能生,就是生一個死一個。”
“以至于早年康熙都疑神疑鬼以為蒼天看他不順眼了,又或者疑心皇子為人所害,將兒子送到宮外去養。好不容易養住的兒子就成了心頭寶,哪想到后來兒子越來越多,寶成草。”
“當然這種事情最慘的肯定不是男人,承擔生育之苦的從來是女子。因此相較于康熙,為他生育孩子的嬪妃顯然更受傷害。康熙朝最早進宮的妃子不是因生育而亡就是幾經喪子之痛。”
“最大受害者應該是因生育而亡的赫舍里皇后和經歷了四次喪子之痛的榮妃,早年有生育的其他嬪妃也多少有經歷喪子之痛。”
“除卻早婚早育對女性極度摧殘,生得孩子也不好養活。頻繁生育,對女性也是極大的摧殘。這方面,最有名的案例是唐太宗的妻子長孫氏。因為本身身體條件不算太好,加上頻繁生育加重了身體負擔,長孫氏三十六歲便已過世。”
“其他比長孫皇后慘的也不少,比如清康熙皇帝的兒子雍正皇帝,他有個寵妃年貴妃那叫一個能生,孩子一個接一個生,就是一個也養不活,甚至都沒有序齒。頻繁的生育除了垮掉了她的身體,啥也沒給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