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未必就事事賢明,那得了天幕褒揚卻又善于自省的君主不免細細品味。
怪道天幕稱贊秦始皇和漢武帝是千古一帝,卻也從不忌批評。論史對于古人而言是是非成敗盡由后人言說,但對于可以聽到天幕的帝王而言,那就是一個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機會。
天幕出現在大多數帝王登基和親政之初,至今為止有的過去數月,也有過了一兩年。對于大多數君主而言,他們的帝王業還在初始階段,吾日三省吾身,合計著自己過往所行之事。若真有行事不當,也多有機會修正。
怕就怕有些人狂妄自大,不屑于自省,亦看不到所行弊端,偏要到鑄成大錯,無可挽回時,才意識到錯了。亦或是結局擺在眼前,依舊是一葉障目,不肯承認錯誤,死不悔改。
“我們說回秦良玉,渾河血戰同年,秦良玉奉兵部之令回鄉征兵,恰逢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在重慶造反。永寧宣撫使和奢這個姓放在一起,大家有沒有覺得很熟悉是了,奢香夫人。”
“奢香夫人彝族名舍茲,又名樸婁奢恒,系四川永寧宣撫司、彝族恒部扯勒君亨奢氏之女,十七歲嫁給貴州宣慰使、彝族土司隴贊藹翠為妻。奢香夫人與冼夫人、秦良玉一樣都不是困于后宅的奇女子,常輔佐丈夫處理政事。”
聽到奢香夫人名舍茲,再結合所嫁為彝族藹翠,彝族恒部內舍茲之父就明白這奢香夫人就是自己年幼的女兒了。舍茲是彝族部落的小公主,自幼聰明能干,與藹翠又是門當戶對,若他日為姻親并不稀奇。
彝族土司隴贊藹翠彝名隴贊阿期,比奢香夫人大十一歲,如今已是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了,突然被告知數年后會娶一個比他小十幾歲的小姑娘,就有點突然。
“明洪武十四年,太祖遣軍經貴州入云南討伐元梁王巴匝剌瓦爾密的殘余勢力,靄翠命總管隴約迎師至鎮遠,通道積糧以候,并貢馬一萬匹、米一萬石、氈一萬領、刀弩牛羊各一萬,以助軍資注1。”
隴贊藹翠本要到洪武四年,才會與水東宋蒙古歹、普定女總管適爾等率土歸附明朝,以原官世襲,次年再授廣威將軍。朝廷改元朝的八番順元沿邊宣慰使司為貴州宣慰司,又詔諭貴州宣慰使靄翠位居各宣慰之上。
當下的隴贊藹翠尚未歸附明朝嚴格說來還是元臣,突然就聽到未來他襄助明軍之事,年輕的土司不由亞歷山大。不過有利又有弊,弊是無意歸附大明的勢力可能對他出手,有利的是他提前在朝廷掛了名,歸附后路會走的更順。
正如隴贊藹翠所思,京師的朱元璋聽著天幕便曉得未來的藹翠定然是效忠于朝廷,決議將其定為歸附朝廷的重要人物。同時制定了一系列有關于西南的政策,以免藹翠被元殘余勢力圍攻,有礙于朝廷收復西南。
“然值此時,正值壯年的藹翠突然病逝。獨子阿期隴弟年幼,年僅23歲的奢香夫人攝理了貴州宣慰使一職。奢香夫人繼承其夫遺志積極獻糧通道,又借宗族關系,親赴烏撒、芒部,對諸土酋陳明利弊,勸說諸土司支持朝廷統一之業,使明軍順利進拔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