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科舉制度又是何意”秦始皇思索道。
“秦漢背景下,寒門是非常稀缺的存在。皇帝想要繞過世家、豪強提拔人才非常困難,從外戚中選人則是最佳途徑。外戚大多知根知底,與世家不是一塊鐵板,用外戚可以平衡世家在朝堂的力量,防止皇帝被架空,這才是漢代皇帝熱衷于從外戚挑人的根本原因。”
對于主播之言,大多數漢朝皇帝表示同意。察舉制中不乏世家舉薦自己人,世家既然能舉薦自己家的傻兒子,憑什么天子不能從自己的親戚中提拔人才。
“在我看來,從外戚選人和由世家及地方豪強掌控的察舉制度選人上來并沒有區別,都是主觀選拔為主。差別僅是所選是皇帝的親戚還是世家、豪強之人罷了。但不管是外戚還是察舉,得到了官職,要做出成績卻要憑借真本事。”
“而我們評價一個歷史人物的功績,關鍵是他對當時的社會所起是正面還是負面作用,他對華夏民族的發展是否有推動作用,這些與他的出身卻沒有關系。一個人對華夏民族有促進作用,不管他是宦官還是外戚我們都會褒揚;一個人若對民族是拖后腿的存在即便他是飽讀詩書三元及第當得官又有屁用”
“為什么在說衛家之前,我要說這些呢衛家因外戚身份,在封建社會文人之中不乏惡言,甚至衛子夫因為歌女出身也免不得被詬病。可哪有怎么樣呢不管是衛子夫還是衛青、霍去病,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他們能夠從最低微的奴隸成為皇后、成為神將,固然有漢武帝慧眼識英雄,更重要的是他們本身的才華能力。”
“若衛子夫是戚夫人那樣的笨蛋美人,即便她是太子的生母,衛青的姐姐也不能在色衰愛弛后被薄情的皇帝所禮遇。若衛青是李廣利的那樣的蠢材,漢武帝再看重,也不可能被譽為軍神。”
“說衛子夫和衛家,必說衛霍。衛即衛青,衛青的身世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再詳述。現在我們就詳說一下奴隸出身,以外戚身份走到漢武帝面前的衛青憑什么位列八大軍神,被稱為ssr級神將。”
“漢武帝劉徹少年繼位,是個非常有進取心的帝王。這個年輕的帝王登基之初就露出了遠大的志向,不愿意延續四代君主的和親政策,一改漢初的戰略防御政策,想要積極進取。然因竇太皇太后和王太后為代表的外戚勢力在朝中有很大影響力,少年君主必須奏事東宮。”
“太皇太后信奉黃老無為而治,并不愿與匈奴開戰。當然年輕的皇帝卻也不愿意空等,不能與匈奴開戰,他也派了張騫出使西域,并且兩次出兵閩越且不戰而勝。這兩次戰役在漢武帝一生的功績中不值一提,卻堅定了年輕的皇帝征伐四方的意志。”
“期間,皇帝特意派嚴助向反對出兵的淮南王劉安傳達了一道旨意漢為天下宗,操殺生之柄,以制海內之命,危者望安,亂者卬治即大漢是天下萬國的宗主,具有征伐四方、扶危平亂的使命,表示自己對外征伐的合法性。這道旨意就仿佛一道宣誓,奠定了漢武帝武功蓋世的一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