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李廣原是以少勝多出名,加上裝備精良,即便面對比他強大的敵人,從理論上來說也不至于一萬騎兵全軍覆沒。再返回去看李廣的事跡你就會發現,李廣能說的案例多是側重個人英勇,諸如夜間錯把石頭當老虎,將箭射進石頭。帶百人追捕三名匈奴射雕人,三名射雕人全是他個人戰績,隨行百人都是輔助。”
“當然我不是說輔助沒用,相反輔助位是不可或缺的存在。可三人團戰,只有一個主力還沒太大問題,但十人團戰,一個輸出九個輔助和治療,像話嗎一支軍隊不能全靠將軍拿人頭的,將軍是軍隊的首腦,他可以身先士卒,但不能包攬所有人頭啊。”
“將軍最重要的是指揮部下拿人頭,不是自己搶人頭。總想著自己搶人頭,當個兵王就是極限了。但要是只知道搶人頭,那也夠不上兵王,能稱兵王的除卻單兵作戰強悍,也都善于配合。軍隊為什么需要紀律嚴明,因為這是團隊作戰,紀律有利于配合。”
“追隨衛霍出戰的人能封侯,除了衛霍能帶他們贏,還要他們自己會拿人頭。要是沒本事拿人頭,即便你跟去了,劃水摸魚也不可能封侯。在漢朝以及其他很多朝代,士卒算軍功是以人頭數計算。”
“李廣難封就是他人頭數不夠,也就是說這位老將軍征戰一生,殺敵可能都不如跟著衛霍的小將。雖然是將軍,但我琢磨著李廣殺人最多的一次,大概就是任隴西太守,殺投降的羌人八百多吧當然了我說可能,也可能人頭數有了,但己方傷亡太重那肯定也不能封侯啊”
“李廣全軍覆沒,我想最大原因還是在于李廣無法適應大軍團作戰,帶不動萬人騎兵。他的缺點,同僚程不識很早就看出來,也說過了,但程不識名聲沒他大,而李廣又是出名的氣量狹小,自然聽不到旁人的話。”
“當然了,李廣單兵作戰確實很強,被俘后逃回來那段就特別能夠彰顯李廣個人生存能力。關于李廣如何逃回,描述也相當傳奇。人的名,樹的影,那會兒李廣的名氣大,連匈奴單于都想見見這個飛將軍,點名要活捉。因此追隨李廣的一萬騎兵戰死了,李廣卻被匈奴人費心生擒。”
“然后匈奴人就把他放在網中抬著走,途中李廣裝死,趁匈奴人不備,一躍而起奪了一匹好馬和弓箭,從數百名匈奴騎兵追擊中逃回關中。全軍覆沒加上自己被俘虜,按律當斬,不過在漢朝很多死罪是可以金贖的。李家這樣的世家自然不缺金子,于是李廣以金贖為庶人。”
“要是李廣從此為庶人沒準也挺好,安享晚年沒問題。奈何心不老,一次失敗并不足以讓李廣放棄封侯的夢想,一直圖謀東山再起。這次被貶為庶人后,還發生了一件事。”
“庶人李廣喜歡到南山中打獵,某天在田間與人飲酒,入夜方歸。途徑霸陵亭,被霸陵尉阻攔。李廣的從騎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尉就回復道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間通過,何況是前任的呢”
“以我的想法是霸陵尉這話完全沒回錯啊,我以前看電視劇,守城門的將領總是三兩下被收買,或者隨便來個達官顯貴嚇一嚇就不檢查放行,就覺得這些人老不靠譜了。霸陵尉或許說話不中聽,但這忠于職守的態度我是很贊賞的,我要是皇帝得提拔他去守城門或者宮門。”
“但誰也沒想到,霸陵尉就因這一句話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不久后李廣得到舉薦再次得到了領兵的機會,尚未出戰寸功未立,做的第一件是就是把霸陵尉調到自己身邊,將之殺死,甚至都沒有羅織任何罪名,就這樣殺了,然后就干脆地上書向武帝謝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