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繼續說漢軍出征,第三路是衛青的好友公孫敖。與李廣一樣,公孫敖也遇到了匈奴人,慘敗。不過公孫敖比李廣好一些損失了七千騎兵,雖說九死一生,但至少還有三千幸存吧”
“因為損失嚴重,公孫敖同樣是判了斬首,以金贖為庶人。”
“四路人馬,兩路慘敗,一路無功而返,于是壓力全到了最后一路衛青身上。這個最年輕,且沒有任何經驗的將領,他會給漢武帝一張什么樣的答卷呢”
“史記衛青傳關于這一戰,就一句話青至蘢城,斬首虜數百。聽著是不是很簡單,好像也沒什么值得稱頌。但這寥寥數字,于大漢卻有著劃時代的意義。自漢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后,漢軍終于打破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
“好”劉邦高興的只拍大腿。
“這也是為什么我覺得那些說某某將領讓匈奴不敢進犯有很大吹噓成分,因在此前匈奴在漢軍眼里是不可戰勝的。若真的厲害到讓匈奴不敢南侵,又何來匈奴不可戰勝之說,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這一戰不僅對漢軍有著重大意義,對匈奴人也非常的有意義。為什么呢因為這個蘢城可不是一般的城,蘢城又作龍城,是匈奴的祭天圣地。這一戰對匈奴單于的刺激大概就如同匈奴有支軍隊長驅直入到高祖廟蹦迪了,蹦完后還把看守宗廟的人及供奉的東西一鍋端走后諸位漢皇的感受吧”
雖然不知道什么是蹦迪,但劉徹卻聽懂了主播的意思。這個假設有多讓漢皇們血壓升高,漢朝臣民就越明白龍城之戰的概念。
劉邦、劉恒、劉啟、劉徹但是吧這個比喻,大可不必他們明白,他們可太明白這一戰的意義了
“劉恒倒是生了個好命的孫子”呂太后想到。
自從知道未來是劉恒一脈繼承了皇位,呂太后的心情就頗為復雜。從她的立場上來說,應該解決了劉恒這個后患。可解決了劉恒又有什么用呢不是劉恒奪了大漢天下,而是她死后,他們這脈守不住這大漢天下
“這一戰不僅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體現了衛青如同神般的將帥之才。我們前面說過了衛青在這方面并沒啥經驗,是個生瓜蛋子。出兵初期,追隨衛青的士卒應該是很不安的,他們沒有追隨李廣的士卒那么信任主將,愿意為主將拋頭顱灑熱血。”
“然后在龍城之戰前,漢軍并不知道龍城所在。也就是說出兵之初,衛青也有像公孫賀一樣存在無功而返的風險。這個時候,未來的博望侯張騫還被軟禁在匈奴,沒有回來,漢軍對匈奴和西域的了解很少。一路孤軍深入,可能什么也找不到亦或是撞上匈奴主力。”
“因此,到達龍城前,衛青至少要面臨以下壓力孤軍深入若找不到目標,茫茫黃沙中缺糧斷水怎么辦深入腹地,他們只有一萬人撞上匈奴主力怎么辦面對這些壓力,若士兵途中不愿意相信衛青的判斷,不贊成繼續前行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