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了這都是題外話,但有一說一,李蔡品德有瑕疵,李廣也不完美,同樣是畏罪自殺。真要論個高低,李蔡至少能力比李廣強,為什么唐高祖李淵亂認親戚,編族譜不追認李蔡這支,而是去碰瓷名氣與實力不相符的李廣呢”
“畢竟李廣一生空有名氣,并沒有太大功績,加上他孫子李陵的緣故,在漢朝后期,李家名聲其實是不太好的。最最重要的是,李廣后人因李陵投匈奴和巫蠱之禍被族滅了兩次。如果有后人,也就是李陵在匈奴和匈奴單于之女生育的子嗣。”
漢朝人哦,原來李陵是李廣的孫子。
李唐的皇帝們表示這就有點尷尬了,紛紛開始埋怨唐高祖李淵,這認的什么祖先啊同時琢磨著偷偷回去修改高祖編寫的族譜。
認祖宗本是給自己貼金,這是世家心照不宣的事情。李廣名氣大,而普通百姓哪里知道李廣后人的那些細節。哪想到出來個天幕,能將李家說的這般明明白白。
李廣想打孫子,但孫子好像還沒出生,也不知道哪個兒子所生。李廣一生雖沒有以戰功封侯,但也沒有降敵啊對于武將,降敵可是比死亡和戰敗都要可怕的事情。
相較于李廣,李蔡則是先怒后喜,怒被揭皮,喜這些事情尚未發生。張湯貪權、主父偃貪財,但都因才能得到肯定。他雖然被揭了短處,天幕也同樣肯定了他的能力。人無完人,皇帝還是會用他們這些人。且這件事現在被說出來,固然有點丟臉,但同樣也讓他得到了避開這場禍事的機會。
“元朔六年春,衛青領公孫敖、公孫賀、趙信、蘇建、李廣及李沮六將,分六路從定襄出發,北進數百里,因沒有找到匈奴主力決戰,斬首三千級而還。全軍返回定襄修整月余又再次出塞,獲匈奴軍一萬多人。”
“本次出戰共斬獲匈奴人逾一萬九千多人,但整體戰役卻不算順利,因為有一路全軍覆沒了。這個全軍覆沒還不是將士全員戰死,而是有人降敵了。”
“在說誰投敵之前,先說個題外話。我曾經看到過一個問題,同為八大軍神,為什么唐朝李靖的名聲事跡沒有衛霍流傳廣泛那么。大多數人都知道衛霍干了什么,但大多數人只知道有個名將李靖卻不知道他打贏過什么仗,一說李靖甚至不是想到大唐李靖,而是封神榜里的哪吒他爹。”
“許多人認為是李靖的主君李世民太強,其光輝足以掩蓋所有文臣武將的光芒。此言很是有理,畢竟唐太宗是常被調侃怕部下功高蓋主于是自己把最大功勞都立了的君王。”
“但我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西漢諸將校水平太過參差,衛霍的同僚就像開盲盒還多青銅常出豬隊友,經常關鍵時刻掉鏈子。偶爾出個黃金、白金段位都是撞大運了。李靖不同,李靖的同僚即便不是他這樣的戰場王者,那至少也是白金、鉆石啊”
“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因為在漢武帝決定反擊匈奴之前,西漢幾乎有一甲子沒有經歷過大規模戰爭,曾經追隨漢高祖打天下的世家和勛貴養尊處優太久,日漸糜爛了。漢武朝第一階梯的文臣武將,大多是漢武帝從寒門招賢或從外戚拉人,僅憑原來的世家、勛貴舉薦上來的人,大漢是不可能走向輝煌的。”
“比如為什么李廣經常關鍵時刻掉鏈子,還能次次出戰因為世家不愿意位置都被寒門和衛青、霍去病這樣出身更下層的人占據,但他們又選不出比李廣更好的來占位子所以只能硬著頭皮推李廣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