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益和支出天差地別的西征大宛,就這樣成了李廣利的功績。可憐白骨攢孤冢,盡為將軍覓戰功注1用一戰就折損了衛霍甥舅一輩子都沒有的傷亡,如此庸才竟就這么踏著無數人的尸骨一躍成了大漢名將。甚至一夕之間,仿佛就已經能功比衛霍了。”
“天漢二年,李廣利受命領三萬騎兵出酒泉,擊右賢王于天山,得首虜萬余級而還注2。聽到這句,有沒有覺得很厲害,哇不得了大漢要出第四個軍神了。這一戰,漢軍確實出了一個不得了的人物。這個人被蘇洵與衛霍甥舅和唐之李靖、李勣并稱為賢將。然”
“不好意思哈,這個人并不是李廣利,他叫趙充國。漠北之戰后,為加強北地邊防,鞏固戰果,朝廷曾大舉移民屯居于東起朔方,西至令居的地區,趙充國一家因此移居金城郡的令居縣注2。因長居于邊境,趙充國非常熟悉匈奴和氐羌的習性。”
“后,趙充國因擅長騎射以六郡良家子的身份補授為羽林衛士注2。趙充國只比霍去病小三四歲,又進了羽林衛,許多人都以為他見過霍去病,甚至可能做過霍去病的部將。不過趙充國為良家子,不是那些品行惡劣少年,若以漢代正常兵役年齡入羽林衛的話,應該剛好是在霍去病病逝后入伍。”
“不同于衛青和霍去病年少成名,趙充國與唐之李靖一樣是位大器晚成的將軍。天漢二年征匈奴之役,趙充國已近不惑之年,卻并未得到君王重任,以假司馬的身份跟隨李廣利出征。所謂假司馬即司馬的副貳,副將的副將,或許皇帝都不知道軍中有這個人的那種。”
“我們說過,李廣利是倡門出身,并沒有為將帥者該有的素質。兩征大宛第一次沒到目的地隊伍就散了,士兵十不存一;第二次靠人數優勢和國力碾壓,又配備了許多有經驗的副將,純粹是點個豬上去,也該贏的那種。且小小的大宛實際上也沒有打下來,就搶了幾匹馬。”
“從對本國影響和對敵人的打擊力度來看,后來隋煬帝三征高麗與李廣利西征大宛頗有相同之處,甚至可以說是李廣利西征大宛的超大版本,且來了三次。”
“你看,隋煬帝三征高麗,同樣是絲毫不愛惜士兵和百姓性命,也是耗費巨大人力物力。因為皇帝這個自封主將的愚貨,路上平白耗死無數人,隋將好不容易在皇帝的愚蠢指揮下利用有限的發揮范圍打出了優勢,然后對面舉個小白旗,皇帝就心滿意足表示可以大捷而歸了。”
“隋煬帝前腳走,人家后腳又不服了,隋煬帝就又來一次。哦,他舉白旗了,他投降了,那沒事了,收兵,朕正是英明神武,威服四夷啊,然后下次再來如果不是人死的太多,抓不到壯丁了,他還敢來第四次。這哪里是征高麗,這明明就是絞殺大隋百姓。”
“說遠了,說回李廣利征匈奴,得首虜萬余級是他的功績嗎那怎么可能在李廣利的英明指揮下,漢軍直接被匈奴包圓了,期間斷糧數日,死亡率高達十之六七。請注意是死亡率,不是傷亡,受傷沒死的沒算。”
“眼看著就要全軍覆沒了,這時是趙充國站了出來。趙充國帶著一百多壯士開始突圍,其作戰十分勇猛,在全身二十多處負傷后,終于為漢軍殺出一條血路。然后主將李廣利貼在趙充國后面,安全地逃了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