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詢身體一僵,剛當皇帝沒幾年,滿腦子雄心壯志的年輕君王很難明白未來的自己是怎么想的。劉詢現在應該很能明白年輕的漢武帝劉徹在聽到晚年漢武帝所行之事時的感受了。
“不管是漢宣帝還是永樂大帝,他們雖重用官宦,但宦官始終是他們手上的工具。或許對于旁人而言,這些人已經潛藏危險,但對于他們而言,工具就是工具,工具是不能反過來控制君王的。”
“如漢元帝、明英宗這樣將政務交托宦官,幾乎被宦官操控的君王才是失控。然這個問題的根本卻不在于宦官,而在于皇帝能力不足,偏聽偏信,沒有宦官,這種皇帝也會被身邊其他人糊弄。”
“清朝沒有宦官問題,那他避免滅亡了嗎什么文官誤國、宦官專權、妖妃外戚禍國殃民,都只是根本問題的各種具現。在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除卻土地兼并階級矛盾加劇這類王朝前進時難以根除的問題,王朝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總是離不開君王的賢明與否。”
“中央集權下,皇帝這兩個字是真呼風喚雨,一個人就能左右一個國家未來的存在。一個明君能夠挽大廈之將傾,而一個昏君能夠把王者牌打爛。你看同樣是獨尊儒術,漢武帝利用儒術加強了中央集權,而獨尊儒術的漢元帝得到的卻是皇權式微。”
“漢元帝重用儒生,想通過蕭望之等儒臣實現改弦更張、推行仁政,但他卻對朝堂沒有足夠的掌控能力,立場也不穩定。在儒臣觸及外戚、宦官利益后,漢元帝只坐視多番勢力內斗,眼瞧著其中兩方勢力弄死自己的老師。”
“在這種內斗中,吏治敗壞是最快的,因蕭望之等儒臣在外戚和宦官夾擊下迅速敗下陣來,漢元帝并沒有吃到用儒術的紅利。”
元帝朝,因劉奭好儒術,看到了儒家上位希望,正興高采烈準備革新的蕭望之等儒臣陛下,您不是好儒術嗎所以您的好儒術是排在外戚和宦官之后對吧
“可因重儒以及為了節約財政的考量放棄徙陵,劉奭沒有像先代明君一樣抑制地主、豪強和商人的勢力。天災人禍下,這些豪民瘋狂掠奪公私田,土地兼并加速,流民四起。”
“放棄徙陵是為了省錢,可這一秦漢以來的常規政策放棄后,土地兼并就開始超速了,土地落到地主豪強手里,朝廷就收不到稅。本是節流政策,最后卻是把財政源頭截斷了。漢元帝的好儒,用儒術的好處沒拿到手,用儒的壞處全部得到了,大漢就此進入了由盛而衰階段。”
“朝堂上,漢元帝稀里糊涂,家事上,也是稀里糊涂。漢元帝還是太子時,曾經寵愛司馬良娣。司馬良娣得了重病,死前像漢元帝哭訴自己并非壽終,是其他姬妾嫉妒詛咒死了他,漢元帝因此恨極了其他妻妾。”
元帝后宮,早年追隨元帝的姬妾聽到這里,對死去的司馬良娣又生怨氣。這些女子十幾歲就伴隨漢元帝左右,卻因司馬良娣一句遺言,在花樣年華就被打入冷宮,沒有兒女,也不像漢文帝時可以出宮在家,想到未來都要關在這宮室中,凄凄慘慘死去,如何能不怨恨。
對于當年盛寵的司馬良娣,嫉妒或許是有過的,可說她們詛咒死了司馬良娣,可就太冤了。天幕可是說了,詛咒,巫蠱都是騙人的。
“我是不太懂,既然這么深情,娶司馬良娣一個就夠了,何必娶那么多妻妾呢又或者不喜歡他們,效仿漢文帝放她們出宮或歸家或再嫁不好嗎當然了上位者不會覺得自己有錯,漢宣帝并不覺得兒子有錯,還覺得兒子死了心愛的姬妾太可憐了,為了寬慰兒子,特意讓太子的養母王皇后另選美人去討兒子歡心。”
“至于為什么王皇后是太子養母呢漢宣帝一生有三個皇后,第一個是原配許平君。許平君死后,漢宣帝立了霍光的女兒霍成君為皇后。曾經宣帝也是寵愛過霍皇后的,然好景不長,霍顯趁許皇后生育時毒殺許皇后的事被揭發,霍家畏懼宣帝問罪起兵謀反族滅,霍皇后因此被廢。”
“霍皇后被廢后幽居至死,結局與漢武帝的原配陳皇后相似。漢宣帝為了太子特意選了無子無寵的王氏為皇后。即便當了皇后,王皇后在后宮也沒什么寵愛,她的職責就是撫養太子劉奭。不過這位王皇后應該是非常想得通的女子,要不然也不能活了七十幾歲,歷任三朝。”
“王皇后的家族因王皇后歷任三朝從皇后做到太皇太后,也跟著受益。皇后的父親王奉光在宣帝時封邛成侯,哥哥王舜在漢元帝封安平侯,弟弟王駿在漢成帝時得了食邑一千戶的關內侯,侄子王章、王咸都官至左右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