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歷史沒有如果,劉驁成為了大漢的第十二位皇帝漢成帝。劉驁本身在治國上沒什么才能,又耽于逸樂,對政務十分懈怠。皇帝不理朝政,那么政務自然就會落在太后、宦官、外戚亦或是權臣手里。”
“王太皇太后身為先漢元帝的養母,不會跳出來刷存在感,而漢成帝的生母王政君沒有呂后,竇太后這樣的野心和權力,母子倆就有志一同地決定依仗外戚。別看漢武帝因為祖母竇太皇太后的緣故忌憚太后勢力,實際上在皇帝年幼或者不愿意擔起責任時,權力交給太后才是最安全的。”
“縱觀歷史,權力托付太后,最后基本都會回到皇帝手上,哪怕皇帝不是太后的親生兒女,也是如此。典型的像東漢和熹皇后鄧綏和北宋章獻皇后劉娥都有親理朝政,所立皇帝也都不是親生兒子,但她們都在皇帝幼年很好地完整了攝政女主應該做的事情,給后繼君主留下一個不錯的國家。”
“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清末慈禧太后,死前還要把雖非親生卻是親侄的光緒皇帝殺掉。當然了,像慈禧這種畢竟還是少數,正常情況下女主當政,都是還政。即便是女皇武則天兒子都殺過,最后能承繼皇位的也還是她的兒孫,而不是其他人。”
“不過這個權利要是交托給宦官、外戚和權臣,那結局就不一定了。當然這三者之中一定要選一,我覺得會選權臣。權臣當政,權力回歸概率也是比較高的,而最糟糕的就是外戚,因為外戚他是真的會篡皇位。”
“當然了,如果外戚有本事,我是不介意人家來篡一下。我說的這個選擇是指站在皇帝的位置來抉擇。漢代去母留子這個選項其實有點愚蠢,真這么放不下,應該是去外戚,留太后。”
皇帝們好像被打開了什么思路
為非作歹的外戚們危
至于像衛青這樣的外戚,倒是沒覺得有什么問題,反正他們是打算拿功績說話,也不打算謀朝篡位。最重要的是,衛青覺得自己還是會死在皇帝之前,因此完全沒有這方面壓力。
“然漢成帝支棱不起來,王太后也沒呂后、竇太后那樣的本事,對大臣又信任不過,最后的結局可想而知,就是最糟糕的外戚上位。再說一遍,我對外戚沒偏見,就是要求有點高,比如得衛青這種,再不濟長孫無忌那樣的也行吧”
長孫無忌為什么是也行吧知道你喜歡衛青,但我也不差啊
“漢成帝和王皇后母子晉級成功后,王家一夜顯貴。王太后的兄長王鳳為大司馬大將軍,同母弟王崇為安成侯。弟弟王譚為平阿侯、王商為成都侯、王立為紅陽侯、王根為曲陽侯、王逢時為高平侯,一天之內王家多了多少侯我都數不過來了好嘛”
“想當年衛青、霍去病雖是外戚,但他們的爵位可是戰場上打出來的。衛青的三子封侯也不是因為他們是皇后的侄兒,而是父親的功績余蔭。可如今王氏寸功未立,竟然一夜多出一串高官,你說夸張不夸張”
“王政君的生母李氏早年與其父王禁和離改嫁茍賓,還生了兒子茍參。繼父死后,王太后就讓生母和父親復婚,以漢武帝舅舅田蚡的舊例,要求漢成帝給異父弟茍參封侯。王家已經那么多侯爵了,猶不滿足,就連昏君漢成帝都看不下去,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