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實施,朝堂歷經一段時日的震蕩之后,終于日趨平穩。
科舉取士并非絕對公平,但通過考試出仕,比起舉薦出仕,至少要墻上百倍,給朝堂帶來了難得的生機。
大唐天下太平安定,尤其是長安城日夜不眠,匯聚了天下英才,繁盛到達了頂峰。
因著天底下胡人的涌入,不僅僅是長安城,大唐其他如洛陽等州府,對于胡語的譯官需求日盛。
在這期間,通胡語與漢話之人涌入長安,尋求到了譯官的差使。
但是,僅僅會說,當然比不過胡語學堂能寫能讀的學生們。
學堂的學生雖都是娘子,還有好些是賤籍。再瞧不起她們,也不能阻止她們真正走到臺前,大放異彩。
起初,這些娘子們只是受雇于來長安做買賣的胡商,朝堂的四方館管譯官,依舊是男人的天下。
在一次四方館的譯官出了錯漏,使得波斯來覲見的使節團與李隆基之間造成了不悅之后,張九齡提出,四方館應當對外雇用有能力者,不拘泥于男女。
諫言一提出,張九齡就招到了攻訐。
首先,胡人學堂學生的受歡迎,已經招到了無數人的眼紅。
譚昭昭是胡人學堂背后的創辦者,世人皆知,張九齡被彈劾有私心,是在引薦胡人學堂的學生入朝。
起初張九齡極力杜絕舉薦制,其實他早就做好了打算,欲扶持自己的勢力。
這種彈劾本就屬于無稽之談,四方館的譯官,不參與朝堂議事,對于政令等無任何建議的權利,如何算得上扶持自己的勢力了
因為舉薦制限制了自身利益的這部分人,又蠢蠢欲動死灰復燃罷了。
不過,這次李隆基的態度很值得琢磨。
既不干涉,也不支持。
時光疏忽而過,離上次舉薦的風波,已過了十余年。
宋璟的年紀太大,早已經致仕。張說在與姚崇的斗爭中落敗,被罷了官。而姚崇也因身體原因,前兩年已去世。
如今中書省的宰相為張九齡,裴光庭,王晙,蕭嵩。
武夫人年歲雖大了,精力卻比以前還要好,貴為丞相夫人,比以前聲音要響亮,親自跑進宮了一趟。
出宮后,武夫人就趕到了學堂,譚昭昭被她拉到了值房,見她鐵青著臉,不由得問道“夫人,誰給你氣受了”
武夫人望著譚昭昭欲言又止,抿了抿嘴,終是沒好氣地道“還不是李三郎”
譚昭昭愣了下,李隆基惹了武夫人
武夫人深深呼出口氣,道“李三郎自小被關在宮中,我與他來往少,既不交好,也不算交惡。武惠妃連生了幾個兒女之后,李三郎很是高興,與武氏之間的關系也親近了些。”
武惠妃便是以前的武婕妤,武皇的侄孫女,自小養在宮中,被李隆基看上封為了婕妤。
“武氏偷偷同我說,李三郎喜歡美人兒,花鳥使在民間到遍尋美
人進宮,張相出言阻攔了好幾次,引起了李三郎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