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隊長之所以不愿意去別村借人,主要是工分涉及到太多,這直接關系到生產隊年底分糧的大事兒,每個人分多分少都是看工分來算的。
再者說,上林村和周圍別的村子關系不怎么樣,這種事兒在江逢秋干活的那個把月也零零散散的聽了一些
幾個村子之間的恩恩怨怨由來已久,無外乎就是你占了我的地,我擋了你的路,聽說最嚴重的一次據說水源都被堵住了
至于具體發生了什么,江逢秋這個外鄉人肯定就不太清楚了,反正不到萬不得已,隊長肯定不會去借外人。
而江逢秋雖不是本地的,可他現在已經被分到了上林村,那他就是上林村的人了,而事關工分,能找自己村的人,還是得找自己村的人。
驢車抵達集市后,隊長因為還有別的事,也就沒和江逢秋多說太多,兩人在約定好第一天的在哪里見哪里談以后也就各種分開了。
都已經分開好一會兒了,江逢秋還是有點懵懵,小聲的自言自語著“我以前沒做過這些,我有點怕,寇大哥,萬一我弄不好怎么啊”
那時寇松已經非常眼尖的占到了一塊好地方,他把背簍放身后,一邊把里面的簸箕和刷把一一擺出來,一邊勸慰著江逢秋。
“小秋,你別想這些了,隊長剛才不是說過嗎,他說會先帶你兩天,等你熟悉了,他才去城里辦事”
寇松編簸箕的手藝非常好,極為密實,連選的竹料看著都比別家賣得干凈,一看就能用好久。
這才剛擺出來沒一會兒,就有人過來問了,寇松熟練的招呼著客人,一會兒就賣了兩個簸箕,三把刷把。
編簸箕不僅費時間還非常考驗篾匠的手上工夫,再者說寇松賣得并不算多么貴,八毛錢一個,而刷把要簡單些,則是一毛五一個,一會兒工夫賣出去一塊九毛錢。
等寇松把錢收好以后,看了眼蹲在一旁的江逢秋“小秋,你知道他為什么要找你嗎”
其實江逢秋心里隱約猜到一點原因,但上輩子的失敗人生唯一教會他的就是藏拙,所以他并沒有直接出來,只把剛才隊長說的話重復了一遍“因為我認字是知青”
寇松“有這個原因,但還有一些別的,不止因為你是上林村里的知青,還因為你不是這里的本地人,上林村里也幾乎沒有你的親屬,你遲早是要走的”
寇松的話差不多和江逢秋之前心里的想法一樣。
但可能是看他沉默,寇松以為他還是不太明白,于是便又說得更明白了一些“咱隊上那個記分員,你是不是經常聽到有在背后說他的”
這個的確是的,太多太多了,有說什么他經常給自己家里人多計,還有說說他公報私仇,和他關系不好的誰誰誰,他就故意少計。
他到底有沒有公私不分,有沒有故意給人多記少記,反正江逢秋和他不熟,也不知道真假。
寇松“明白了吧這活兒不那么好干的,而
你以前在村里很少不和其他人接觸,幾乎不怎么來往,所以你很合適的”
看起來只是一個隨意的舉動,其背后依舊還是有各種千絲萬縷的原因啊。
江逢秋點點頭。
那會子寇松熟練的摸出剛才賣簸箕的零錢里抽出一張錢遞給他“小秋,喏,拿去買點冰棒吃吧”
昨天晚上寇松就給他拿了五毛,今天又給拿了五毛,江逢秋當時身上一共就有一塊錢了。
買了兩根冰棍花八分錢,本想直接買完就回去,又被一陣燒餅的味道吸引,江逢秋又去燒餅攤子。
烙餅有咸的有甜,不過甜的要比咸的貴一點,咸得只三分一個,甜的就五分一個了。江逢秋想了一會兒還是買了兩個甜的。
兩根冰棍8分,兩個甜餅一毛,一共花了一毛八,等江逢秋拎著四個袋子去找寇松時,身上還剩八毛一。
這點錢還可以用來買什么呢
現在的青菜是兩分一斤,鹽是一毛五一斤,一盒香皂三毛,肉的話需要得有肉票的前提下,根據部位和肥瘦情況不一樣,得七毛到八毛五一斤左右。白砂糖也是有糖票的情況下,似乎是七毛多一斤,這個很不便宜了,幾乎和肉差不多的價
江逢秋心里邊盤算著邊在市場漫無目的的游走,大抵是他一直四處張望的眼神引起了某個人的注意。
而那人在觀察江逢秋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