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靜靜看著李世民,想要看他有什么事和他商量。
李世民沉吟片刻,似乎在猶豫怎么措辭,過了一會兒才道“是這樣,我想分封宗室和功臣。”
李承乾“”
他茫然地撓撓頭,懷疑自己聽錯了“你不是在削宗室爵位嗎,怎么又要分封啦”
這樣互相矛盾,他搞不懂阿耶在想什么了。
“不矛盾。削爵是因為我不認可之前的封爵標準,但如果是親近嫡系,或者有大功的大臣,比如你的叔伯和兄弟、房玄齡杜如晦,還有你舅父他們,就應該給他們爵位。”李世民解釋道。
李承乾想了想,點頭認可這個觀點“那有什么不對嗎”
他覺得這個思路很清晰,況且都已經實行這么長時間了,沒必要再問他的意見。
果然李世民繼續道“是這樣的,我想讓諸王管理地方世襲的。”
李承乾沒有立刻聽懂,想了一會兒才恍然“原來你是說這個分封”
分封制也就是封建制,“封國土,建諸侯”,是盛行于周朝的一種政治制度,將君王的后裔和功臣分往地方,稱為諸侯。
諸侯要服從中央的管理,繳納貢品,拱衛王室。但在自己的領域內,他們有極大的自主權,政策和軍事都由諸侯做主,還有自己的朝廷、大臣,相當于一個個小國家。
一個很有名的例子,姜子牙幫助武王姬發建立周朝,之后被封為齊王。后來鼎鼎有名的戰國七雄,一開始都是周朝的諸侯。
分封制的壞處顯而易見,諸侯坐大,中央便會逐漸失去掌控,最后變得形同虛設。
所以自秦漢開始,逐漸以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到大唐建立,又發展成道州縣三級制。但不管是郡縣還是道州縣,它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
由朝廷指派大臣治理地方,大臣只有治理權,沒有官員任命和重要政策制定權。
如此權利都掌控在朝廷手里,可以很大程度防止地方叛亂。
李承乾不明白李世民為什么突然復古,想要搞什么分封制了
“不是突然的,我想了很久了。”李世民拿出一張紙,又拿出一支筆,先寫了一個“周”,“周朝實行分封制,國祚近八百年。”
又寫了一個“漢”“漢朝分封制與郡縣制并行,國祚四百余年。”
最后他又寫上“秦”和“隋”“秦朝和隋朝實行郡縣制,結果你也看到了,二代而亡。”
李承乾“”
“那也不能怪制度,是因為二代皇帝昏庸吧”
李世民振振有詞“那還有晉朝呢,晉朝皇帝就不昏庸嗎可它還是延續了百余年,不就是分封制的功勞嗎”
李承乾反駁“周朝延續數百年,可之后諸國爭斗也持續了數百年。漢朝有七國之亂,晉朝有八王之亂,這也都是分封制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