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甲“我、我也不知道,藥還沒吃呢、”
病人乙“我覺得不錯,那小大夫給我扎了幾針,立馬就沒有不舒服了。”
圍觀群眾“真的很便宜嗎,你們看病買藥花了多少錢”
病人一一回答,果真比其他藥鋪便宜了將近一半。
圍觀群眾聽了,又有一些人走進了太醫署。
這些人一部分是得了小病,隨便一個大夫都能治好,所以選擇價格更便宜的太醫署。
還有一部分干脆拿著別家藥鋪開的方子來這里抓藥。
杜荷有些惱怒“這也太過分了”
既然不相信太醫署的醫術,就不要來占這份便宜啊
李承乾倒是很淡定“我們創建太醫署本就是為了減輕百姓看病的負擔,何必管他們是來看病還是抓藥的。”
至于不信任這也是人之常情,這是每個醫館建立之初都要經歷的。看好的小病多了,自然就會有人來看大病,口碑就是靠一個個痊愈的病人建立起來的,李承乾一點也不著急。
他不著急,杜荷卻著急“都是來占便宜的,太醫署豈不是一直虧本”
李承乾無所謂“當時賺了不少銀子,屬國買種子的錢也送到了,他們倒乖覺,送來的錢都比當初約定的多,阿耶答應把多出來的這部分給我處理。”
不就是賠錢嘛,他賠得起
杜荷無話可說。
太醫署開業了里面的藥材非常便宜
這個消息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傳遍整個長安。太醫署令還特意拿錢在長安日報上打了個廣告,就是怕偏僻的地方消息不靈通。
正如李承乾所料,一開始上門求診的都是些小病小痛,或者只是來抓藥,但隨著治愈的病人越來越多,逐漸建立了一些口碑,來的人就越來越多了,病癥也越來越復雜。
不過兩二個月,太醫署診室門口就排起了隊。當初很多人覺得太醫署建得太大,認為沒有那么多人看病,現在都默默閉上了嘴巴。
可見并不是病人不夠多,只是從前治不起而已。
長安太醫署一炮而紅,其他幾個重要州府的太醫署也開業了。
別的也就罷了,就是銀子花的有點快,超出了李承乾的預料。
按照他的計劃,富貴人家向好大夫求診賺的錢,應該可以覆蓋打折藥材賠進去的錢,達到收支平衡,自給自足。
事實卻出乎李承乾的預料,來向好大夫求診的并不多,遠低于他的預期。
這很不合常理,太醫署大夫醫術好,遇到不會治的病還會向太醫院搖人,價格低有錢人家可能不在
乎,還有朝廷背書,怎么也該能在長安藥鋪中分一杯羹才是,結果只分到了一點殘羹冷炙。
李承乾復盤了一下,沒覺得太醫署的布置有什么大問題,就明白是有人在背后搗鬼。
至于這人是誰,根本就不用想,在長安有這么大影響力,除了世家不做他想。
還得是好幾個世家聯手做的。
想明白這一點,李承乾就不放在心上了,自從科舉之后,世家明白李世民有意削減他們的勢力,沒少做些小動作反擊,然后被李世民啪啪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