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答復當然不能讓六科廊和都察院諸御史滿意。于是,他們又去找兩個次輔。這恰與劉健一拍即合。于是,眾人聚集在劉健的家中,共商大計。
文人說話,素來七拐八繞。孫磐明明是對李東陽的不作為深感不滿,卻不直言,而是朗聲頌起了詩經中的名篇“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他聲音哀婉,將一首明明是贊頌周公旦美德的詩歌,唱得如喪曲一般。劉健聞言道“堅白這是何意”堅白是孫磐的字。
孫磐拭淚道“念及周公之仁厚,而惜今無周公矣。”
周公旦是儒家歌頌的人物,其功績在尚書中有明確的記載“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
孫磐在此提及周公,意指的其實是周公輔佐成王之事。在儒家思想,在君主年幼時,就應有熟知禮儀的人幫助君主處理國家大事。而“今無周公”就是在暗諷李東陽,身在其位卻不謀其事。可這么一諷,也把劉健帶了進去。
劉健面上也有些掛不住,辯解道“我等已然上奏,只是皇上一意孤行”
給事中劉文瑞道“我等明白您的難處,只是,不能任由皇上繼續胡作非為啊。”
給事中葉相道“不如,我等聯名上奏,勸皇上收回成命。大家齊齊反對,皇上總會顧忌一二。”
眾人聽了紛紛稱是,還請劉健領銜。這是慣例,若大臣聯名上奏,需由位尊者主持。劉健顧及李東陽,一時略有遲疑。
監察御史張士隆道“希賢公不是膽怯之人,可是還有旁的顧忌”
劉健微微頜首“若撂下元輔與于喬公,到底不美,不若再去勸說一二。若得他們聯名,豈非更佳”
翰林修撰康海聞言微笑搖頭“希賢公,恕某無禮,某以為,與其去尋這二位老先生,還不如先同五軍都督府通好氣,畢竟宦官監軍,翰林入衛所,也有他們的事啊。”
劉健面皮一緊,這是要拉幫手的意思。這可超乎他的預料了。文官聯名上奏尚屬常事,可文武一起開口,難免有威逼之嫌。想到朱厚照的脾氣,難保不會狗急跳墻。可若現在說不干,又顯得他為人膽怯。劉健靈機一動,他道“既如此,諸位不若先起草一份奏疏。屆時面見五軍都督,也好傳達我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