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禮志有云“親征為首,遣將次之。方出師,有禡祭之禮。及還,有受降、奏凱獻俘、論功行賞之禮。平居有閱武、大射。”皇帝親自參加的京師閱兵典禮被稱為“大閱”,是最為隆重的軍政之禮。
在洪武至永樂年間,大閱之禮經常舉行,往往是在皇帝御駕親征之前,由皇帝親自檢閱軍隊。但隨著重文抑武的加劇,皇帝們的體格也一代不如一代,閱兵禮在朱厚照的爺爺憲宗爺時,一共就小打小鬧地舉行了三次,其中還有兩次,都是在西苑辦的。在父親孝宗爺在位時,更是一次都沒有舉行過。而正德爺登基后,他破天荒地說要辦了,而且不是在西苑里湊合來一場,他是要去近郊大辦。
這可難壞了眾人,在朝會上是眾口一詞,都說沒錢,沒有必要搞這些繁文縟節。
朱厚照看透了他們的心思,他道“朕也知曉國家艱難,太倉空虛。先帝在時,朕便主持削減宮中開支,這些年來不論是兩宮千秋還是朕的萬壽,都以簡樸為主。怎么,即便如此,還是連一場大閱的銀錢都湊不出嗎。唉,那朕明日就只喝粥果腹罷了。光祿寺卿來算算,朕喝多少天粥,能勉強湊夠這閱兵的銀錢”
這種混不吝的話,古往今來也只有他能說出口,雖說大家都知道,他是絕不可能只喝粥的。可他這話既然說出口,就算是裝樣子,大家伙也不能直挺挺立著了。百官都齊齊跪下,言說萬萬不可。光祿寺卿更是一個頭兩個大,這不是在談大閱嗎,怎么會扯到他頭上來。
他忙伏地道“圣上萬金之軀,又正值壯年,怎可如此損毀,叫臣等委實良心難安啊”
他忽覺恍然大悟,萬歲一定是又嫌棄光祿寺既花錢多,飯又做得難吃了。萬歲做太子時整頓宮廷財政,也一并好好敲打了光祿寺,問他為何開國時每年都只需十來萬白銀,如今每年卻要花上三十萬之多。八千多名廚子做得飯,連經筵上的臣子都吃不下,只能去喂飽仆從。圣上還責罵他道“這就是身為小九卿做得事,連尋常管家都不及”
他那次被唬得日夜難安,回去好生整頓了一番,將廚子裁到了六千名,又少貪錢送禮,將花費壓到了二十萬白銀左右。看來這還是壓得還不夠。
他忙道“萬歲恕罪,萬歲恕罪,微臣定當竭盡全力,好生整頓寺內財務。還請圣上千萬保重龍體才是。”
朱厚照高居寶座之上,手下的蟠龍扶手輝煌奪目。他道“韃靼連年犯邊,殺我軍士,害我百姓,朕為天子,不能庇護子民,連閱兵練兵的銀錢都拿不出,叫朕還有何臉面保重自個兒。”
文武百官的頭伏得更低了,從內閣首輔和勛貴武將開始,都在一一請罪。國語有言“為人臣者,君憂臣勞,君辱臣死。”皇上若一味強逼,他們還可直言勸諫,可他如今竟然學會了以退為進。皇上這樣說來,他們若再想不出法子來辦大閱,便是既不能抵御外敵,又不能侍奉主上,日后史家工筆,豈不是滿紙的庸臣。
可若要辦大閱,也是件難事。戶部提出,他們需要籌集資金。禮部尚書表示大明會典和大明集禮都沒有先例可行,種種儀制需要禮部再重新商議。工部尚書請旨是不是得修個觀軍臺,再整修道路,鎮遠侯和王侍郎也表示東官廳演練方陣、騎射也需要時間和精力。這一起了一個頭,就有遙遙無期之態。
朱厚照聽得逐漸皺起了眉,可不能這個樣子,這拖字訣一起,說不定要到明年去。他多次督促加快進度,最后還是新入閣的東閣大學士予以了解決之道。
楊廷和道“我朝太祖皇帝有言刃不素持,必致血指;舟不素操,必致傾覆;若弓馬不素習而欲攻戰,鮮不敗者,故使汝等練之。今圣上秉承祖訓,行大閱之禮,也是為督促眾兵士勤加演練,不墮先輩之雄風。即如此,何不免去繁文縟節,以演兵對陣為重,一來避免靡費,二來激勵士卒。”
這番話正說到朱厚照心坎上,他本來就只是借大閱督厲眾軍,敲打各級將官而已,朝廷窮成了這樣,他也不忍將軍費花在這些虛事上。因此,他聽罷之后,龍顏大悅,索性就讓楊廷和牽頭來主持大閱事宜。楊廷和領命后,果然辦得妥妥貼貼,讓朱厚照都暗道“提楊先生入閣,委以重任,果然是明智之舉。”
到了大閱當日,朱厚照難得高高興興地早起,在侍從的服飾下著戎服。只見他頭戴抹金鳳翅盔,身上內著五彩云龍紋窄袖袍,外罩魚鱗葉明甲。這罩甲精細非常,前胸有赤金云龍裝飾,兩肩也有金色獸頭肩甲。他多年習武,身姿挺拔,又是身居高位,氣度非比尋常,穿上這一身,再佩上腰刀、箭囊,盡管前些日子因病瘦了不少,也不損他雄姿英發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