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鑒別的畫,是哪位畫家的作品?”歐承志問。
“顧愷之。”王明說。
“顧愷之嗎?不用鑒別了,肯定是假的。”歐承志說道。
“你都沒看我的畫,怎么知道是假的?”王明問。
“顧愷之的真跡早已失傳,現在留下來的,都是后世的臨摹品。”歐承志說。
以前有不少人拿著畫來找歐承志鑒別真偽,說是花低價買到了顧愷之的真跡,結果全是贗品,有畫工精湛的高仿品,也有畫工拙劣的粗制濫造品。
“你別那么早下定論,看看我的畫再說。”王明說。
“那行,跟我來。”
歐承志帶著王明走進店鋪里面,來到一間暗室,黑漆漆的。
打開燈,中間是一張五六米長的桌子。
歐承志從旁邊的柜子里拿出一個放大鏡,對王明說,“把你的畫展開,放在桌子上。”
王明將《初夏仕女圖》展開在桌子上,圖中畫的是三個手持羅扇的仕女,站在庭院里乘涼,院子里種植著幾棵垂柳,旁邊是一些亭臺樓閣。
高仿品?
歐承志看到這幅畫,心中冒出三個字。
因為這幅畫的畫工和整體構圖,比他以前鑒別的任何一幅畫都要好,線條豐滿,人物神態惟妙惟肖,就像要從畫中走出一般。
不過,假貨就是假貨,永遠不可能成真。歐承志拿著放大鏡,在紙面上尋找做假的蛛絲馬跡,但找了半天,也沒找到任何做假的痕跡。
“這個做假的人是個高手呀,連我都找不出其中的破綻。”歐承志驚嘆道。
拋卻心中的造假偏見,不得不說,這幅畫比故宮博物院那幅宋代臨摹的《洛神賦圖》還要好。
這個作畫之人絕對是最巔峰的國畫大師級人物。
“歐老板,怎么樣?”王明問。
“你這幅畫沒有任何造假痕跡,可能是假的吧。”歐承志說,不像之前那樣斷言這幅畫是假貨,而是用了“可能”這個詞。
雖然業內普遍認為顧愷之的真跡已經失傳,但萬一有盜墓賊從某個古墓里挖出真跡,或是真跡被遺忘在某個角落,有一天被人發現……
世界之大,誰也不敢斷言,顧愷之的真跡真的已經失傳。
“小哥,我無法鑒別你的畫是真是假,建議你去參加鑒寶節目,讓業內的文物專家看看。”歐承志說。
歐承志這樣的古董店小老板,只是懂得造假技術,能夠大概分辨真假,知識不夠淵博,比不上真正的業內文物專家。
“鑒寶節目怎么參加?”王明問。
“你可以去南江市,鑒寶節目組正在那里舉行海選活動。”歐承志說。
“謝謝。”
王明收起《初夏仕女圖》離開歐承志的古玩店,坐出租車回自己的出租屋,在網上預訂飛機票,明天去南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