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邊清點,一邊想起祝青臣用這些東西時的樣子。
一邊卻又慶幸。
慶幸自己沒有過早地暴露齷齪的心思。
祝卿卿一直都認為他們是知己、君臣、好友,要是祝卿卿知道了,走的時候,也一定走不安穩。
三年前,李鉞給自己定的目標是,一統天下,讓祝卿卿住上好的陵寢,給祝卿卿安排高貴的封號。
現在天下既定,李鉞又要開始尋找新的目標。
立祝卿卿做皇后1818,實現他描述過無數次的海晏河清。
這回李鉞給自己定的時限是五年。
李鉞翻來覆去地收拾東西,一直到天色微亮,紅燭燃盡。
李鉞登基后的一天
卯時醒來,在祝卿卿的牌位前說一會兒話,陪祝卿卿一起吃早飯。
隨后去晨練,練刀、練槍或是練拳,視情況而定。
晨練之后,更衣上朝。
朝會一般會在正午時分結束,回去陪祝卿卿吃午飯,小睡一會兒,起來之后批奏折。
批奏章到傍晚時分,傍晚可能會去巡查軍營,也可能會召見史官,看看他們給祝卿卿新寫的文章、新畫的畫像,提出自己的意見,若是沒有,便陪祝卿卿一起吃晚飯。
吃完晚飯,繼續批奏折。
批完奏折,整理一下祝卿卿的東西,洗漱就寢。
年輕的時候,李鉞恨不能一天召見八百次史官,想起一點關于祝卿卿的事情,就要讓他們記錄下來。
他讓史官把祝卿卿寫成,出生時一朵蓮花綻放、滿室芬芳、紫氣東來的文曲星降世,小時候聰敏過人、出口成章的神仙孩童,長大后點石成金、撒豆成兵的神仙少年。
史官們總是在改文章,李鉞總是不滿意。
祝卿卿偶爾入夢,控訴他怎么胡編亂造,趕緊全部改回來。
李鉞卻只是笑,醒來之后,繼續召見史官。
他越是胡說八道,祝卿卿就越生氣,越有可能來找他。
這樣幼稚的狀態,持續了整整十年。
直到李鉞三十歲的時候,他忽然醒悟了。
這天,他按照祝青臣之前的慣例,去學宮探望學生。
門外有兩個十六歲的少年跑過,他忽然好像看見了少年的自己和祝卿卿。
所以,祝卿卿不來見他,他為什么不去見祝卿卿呢
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富庶,他再也沒有事情可以做了。
還有一件,要為天下培養出一個合格的接班人。
只要做完這件事情,他就可以去見祝卿卿了。
思及此處,李鉞迅速起駕回宮,派人將旁支的孩童名冊整理一份,三日內交給他。
這些年來,隨著李鉞年歲漸長,情緒越來越穩定,偶爾有幾個朝臣提及后宮之事。
只是朝臣每次一提,李鉞就把他們貶官,久而久之,也就沒有人再敢提了。
這回李鉞要收養旁支家的孩子,自然也沒有人反對。
最后,李鉞選中了一個名叫李端的六歲孩子。
人看著挺老實,也還算機靈。
把人接到宮里的第一天,李鉞就按著這孩子的腦袋,讓他靠在墻上,用匕首沿著他的腦袋,在墻上刻下一道劃痕。
李端不解,遲疑地看著他,不知道該不該問。
李鉞用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