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下起淅淅瀝瀝的小雨,鐘南山山色空蒙有若無非常奇妙。
李長青在站在草棚下靜靜地聽著雨聲,聞著空氣中的水汽便覺神清氣爽。
雨洗過后的竹葉翠綠得欲滴出水來,嬌美的蘭花猶如剛出浴的美人不惹塵埃。
李長青抱著顏回給的樂經,想探究千古奇書到底寫的什么。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耐動,放行于聲。聲相應,放生變,變成方,謂之音。”
“比音而樂之,及于戚羽毣,謂之樂。”
一切音樂的產生,都源于人的內心。人們的內心活動,是受到外物影響的結果。
人心受到外物的影響而激動起來,因而通過聲音表現出來。各種聲音相互應和,由此產生變化,由變化產生條理次序,叫做音。將音組合起來進行演奏和歌唱,配上道具干戚、羽旄的舞蹈,叫做樂。
“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嘩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歷;其散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
認為樂是由聲音生成的,產生的本源在于人心受到外物的感動。
所以心中產生悲哀的感情時,則發出的聲音就急促而低沉;心中產生快樂的感情時,則發出的聲音就舒展而和緩;心中產生喜悅的情感時,則發出的聲音就振奮而奔放;心中產生憤怒的情感時,則發出的聲音就粗曠而激越;心中的產生崇敬的情感時,則發出的聲音莊重而正直;心中產生愛戀的感體時,則產生的聲音和順而溫柔。此六種情感并非出自人的天性,而是受到外物的激發而產生的。
才讀到樂本篇,李長青就大為動容
一本樂經不僅直指音樂的本質,更講述如何利用音樂來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心。
若樂經能流傳下來發揚光大,現在又會是什么樣的場景
李長青如此如醉地看著樂經,就連吃飯、睡覺都忘記了。
直到小松鼠鬧鬧從山上回來,抱著堅果跳到李長青身上,李長青才發現已然入夜。
歡歡喜喜也都從籃筐里爬出來找食物,摔在地上眼睛思潤著楚楚可憐。
李長青重新將歡歡喜喜抱回籃筐里,開始給它們泡牛奶。
處理好奶爸的工作后,李長青望著清涼的月色,思考著是否應該制作一張古琴。
閉上眼睛聆聽風吹竹葉的響聲,聞著蘭花的幽香,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
操著素手于明月下之下鼓琴,優美的旋律在山谷回響。
不過來日方長,李長青到不急于一時。
李長青如往常去李家坳小學領著學生們讀書賣韭菜,高曉均、潘雨婷、王竹筠等也都加入讀書的隊伍。
“國學、繪畫雙絕,卻隱居山野而名聲不顯,果然是高手在民間啊”
高曉均跟著讀完后,想起昨天李長青的畫中有畫,覺天外有人、山外有山感嘆道。
“高教授,今天還進山么”,李長青賣完韭菜后過來問道。
“收盡奇峰打草稿,李校長方便的話自然是去的。”,高曉均很客氣地道。
“嗯,那我們現在就走吧”
李長青雖然有竹林、洗硯池,但也想體驗一下正統學院派的感覺。
s:范西屏是清朝乾隆年間的圍棋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