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戰雖有陳,而勇為本焉;喪雖有禮,而哀為本焉;士雖有學,而行為本焉。是故置本不安者,無務豐末;近者不親,無務來遠;親戚不附,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舉物而闇,無務傳聞”
道家、儒家、墨家都講修身,但內容與目的都不盡相同。
李長青得到諸子百家后,對儒家頗有研究,而道家略有涉及。
以儒家來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其核心價值觀。儒生們都希望通過內心修養,成為道德高尚的“圣人”,然后步入仕途,憑借個人“至善”的道德,管理社會,治理國家,成為安定天下的“外王”,其修身目的是“內圣外王”“超凡入圣”。
而道家提出“抱樸守真“、“柔弱不爭“、崇儉寡欲的修身原則,倡導了“行不言之教“與“以養促德育“的教育方法以及“致虛守靜“和“絕圣棄智“的修身之道,修身的目的是“順應自然”“轉俗成真”。
不管是“超凡入圣”還是“轉俗成真”,儒家和道家,無疑最終都走向了“內求諸己”的單向通道。
李長青將修身通讀一遍后,了解其中的大概內容。
墨家與儒道兩家最大的不同,是內外兼修。
墨家在“內求諸己”的同時又有非常明顯的“外求諸法”思路。,墨者修身的目標是內修則生則見愛,轉知成智,安心立命;外修則以兼易別,以術見道,以法順天。
正是基于這種內外兼修的思路,墨家提出“厚乎德行,博乎道術,辯乎言談”的賢者修身標準。
在生命領域,墨家主張敬上天鬼神,堅信上帝兼愛的道,非命自強,重信貴義;在社會領域,墨家主張不相攻,兼相愛,交相利,選賢任能,上同法儀,以“兼王之道”“除天下之害”;在自然領域,墨家積極探究自然,發現規律,搞發明創造,以“器”和“術”來“興天下之利”。
與以前側重儒家思想不同,李長青對墨家思想研究日深,將其中很多精華的部分融入到自己觀念里,在發生著改變。
晚風吹拂著竹葉,夕陽山外山。
很美的意境,李長青放下手中的書卷,抱出鳳尾琴。
此情此景,李長青回憶起一部經典的老電影笑傲江湖中,令狐沖在夕陽西下的湖面上練劍飲酒的場面,自發地彈著插曲滄海一聲笑。
琴音灑脫放蕩不羈,但樂觀向上
“青娃”
李長青隱約聽到李大江的呼喊聲,雙手的動作停止,起身走出小樹林。
“二叔,有什么事嗎”,李大江果然在外面,李長青問道。
“就是上次跟你說的,當初下放到咱們村教會我木工活的老師明天下午到縣里,到時候幫我去接一下”
李大江比較情緒激動,抓著李長青的手臂說道。
“沒問題的,咱們一家人說什么謝不謝呀”,李長青淡淡一笑道。
說來相當巧合,李長青從李大江手里學會木匠活,在山上獨立完成雞舍的建造工程,才開啟墨家。
現在李長青得到墨家的經上,開啟丁字一號實驗室研究物理問題,指導李大江的物理老師就來到李家坳。
“哈哈,就這事,說完我下山了”,李大江開懷大笑道。
“二叔,我送送你”
“不用,這路我熟得很,你也回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