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傅家人吃飯的時候,傅家村以及更多的地方,一家人也都聚在一起吃起了晚飯。
百姓們通常是沒有食不言寢不語的習慣的,所以吃飯的時候便會聊起自己知道的新鮮事,更別說還有人喜歡端著碗筷到家門口、村口及巷口等地方吃,一邊吃一邊和人閑聊。所以一下午以及一晚上的功夫,唐員外兒子被換、話本成真、唐員外送大禮、五十畝地等等內容便火速在柳州傳揚開來。
先是城內、再是沿路的村莊,接著便是其他地方。
傅家村也不例外。
所以第二天吃過早飯后,好些昨天不在家,或者好奇唐家送了什么東西來人就到傅家串門,他們想看看那張地契、也想看看唐員外到底還給傅文鈺送了什么貴重的禮物。
但可惜的是,沒見著人,屋里只有傅家二房。
因為其他人都進城了。
周氏和傅蓉是要去李家忙絨花的事,而傅文鈺則和傅大石一起,去衙門將地契換成傅文鈺的名字,所以他們很早就出門了。等地契換完,兩人又去了城外賣磚塊、瓦片的地方,按照那位老師傅給的圖紙,定下了足夠的青磚和瓦片。
接下來的一個月,傅文鈺都在忙建房的事。
在古代,建房并不容易。
饒是傅家有二十幾個青壯幫忙,也請了經驗豐富的老師傅時刻把關,依然花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才把那近十間屋子以及最外面的圍墻建起來。當然了,這和傅文鈺的高要求不無關系,如果他的要求簡單些,十天前就能建好。
但傅文鈺并不后悔。
因為現在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座典型的蘇式四合院。白墻黑瓦,青磚鋪地,處處都透著古樸及雅致。
當然了,這一個月,他也花錢如流水。
最開始的預算是五十兩銀子,但最后卻花了八十二兩。再加上房子建好之后要買的家具、書架、桌椅板凳、果樹、花木等,不但將家里的積蓄用盡,還將唐家給的銀裸子用去了大半。粗略估算下來,一共花了一百四十兩。
周氏看著賬本,心疼極了。
“文鈺啊”
“咱們以后可得省著點花了,如今家里只剩下不到二十兩銀子。好在我們家人少,又正在守孝,倒也不用太鋪張。”
因為守孝期間不能大肆宴請的關系,他們家連暖房飯都沒有辦,今天搬進來之后就割了一點肉,再準備了四色點心果子,給親朋好友以及來幫忙的人家都送了一份。
聽到這話,傅文鈺有些不好意思。
其實最開始他沒打算花這么多的,但隨著房子一天天建成,越來越像他在現代看見的那些精巧的蘇式四合院,他就很難抑制住體內的洪荒之力。身為現代人,又沒有父母管束的他花起錢來的確是沒什么節制。
好在他能花,也能賺啊
于是傅文鈺馬上道“娘你放心,張二和唐管家今天來送暖房禮的時候,跟我說我的那個話本已經印好了,很快就能開始賣。”
“張二明天會拿樣書過來。”
“等那一千套書一賣,我就又有錢了。”
“而且唐員外給的那些地,娘你不是去看過了嗎到了年底那些佃農會把下半年的租子交過來,那時候把糧食一賣,又是一筆錢。”
聽到這話,周氏眉頭一松,“那倒也是,不過糧食也不能全賣了,前陣子建房把家里的糧食吃得差不多了,我們得多留些,預防萬一。”
傅文鈺表示自己知道。
“還有賣絨花的錢,”傅蓉也道“歆姐姐說我們這次做出了很多的絨花,陸陸續續已經有人定下了,有個人打算賣到京城去呢。”
“這我也聽李娘子提起過,”周氏想了想道“好像是說京城那邊有錢的人多,愿意花錢的也多,所以那人才想著去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