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主就讀的那所學堂,叫做知行學堂。
傅文鈺之前有些擔心那里的夫子和同窗們會不會發現他跟原主的不同,但想到可以以家中遭遇了大變來解釋,而且這中間還隔了一年多的時間,秀才試都舉行過一次了,那些熟悉原主的人對他的印象應該已經淡了很多,所以又把這種擔心放下了。
這天一早,他乘著牛車進城。
然后再步行來到了學堂門口,按照記憶找到了以前夫子的屋子。
夫子姓陳,也考取了秀才功名,人稱陳夫子。
傅文鈺見到他后恭敬地行禮,然后奉上二十兩銀子的束脩,接著再把自己的情況講述了一遍,希望能夠自由上學,不用每天都來。
陳夫子見到他很高興,考較了幾句后道“不錯,到底沒有落下功課。你父的事情老夫也知道了,實在是可惜。既然你不急著下場,那上完前兩個月后,便五日來一次吧。前面這兩個月講的是本次的秀才試,你還是要來聽一聽的。”
傅文鈺拱手,“多謝夫子。”
接著陳夫子便把他帶到了教室內,介紹給了眾人。
傅文鈺眼睛一掃,發現這些人里有幾位是原主熟悉的,但有些卻很陌生,以前并未見過。顯然是過去的一年里學堂新收的學生。
至于原本班上的一些人,已經不在這里了,顯然是過去這段已經考取了秀才功名,去了別的地方讀書,亦或者干脆是轉學、退學了。畢竟城內除了知行學堂之外,也還有兩三個學堂,每逢秀才試過后,幾個學堂間都會出現人員的流動。
但這次新增得有點多啊。
傅文鈺望著那五六個陌生面孔,暗暗想到。
陳夫子的課,講得挺好的。
最起碼一節課下來,傅文鈺覺得自己都聽懂了,并且還解開了他前陣子自己在家復習的時候記下的兩個疑惑,這頓時讓他覺得二十兩花得不虧。
而陳夫子一走,就有幾個人圍了上來。
“你是文鈺”
“是文鈺,剛才陳夫子不是說了嘛,他就是傅文鈺啊。”
“文鈺你變了許多啊。”
幾個舊同窗紛紛感嘆,說許久未見他長高了也長胖了,而且給人的感覺也不一樣。要不是陳夫子把他帶來,在外面估計不敢認。
何止是長高了和變胖了,就連芯子都換了呢。
傅文鈺暗暗腹誹。
他知道這些人只是單純的感慨并沒有惡意,于是便道“我這一年都住在村里,吃好睡好,每天還會到處走動,所以才大變樣了。”
能過來打招呼的同窗都沒有什么壞心思,所以也就沒人說起傅家守孝的不識趣話題。其中原主比較熟悉的,家里有個米鋪的馮墨還高興地建議道“不如中午我們幾個都不要回去了,就去對面的面館給文鈺接風如何”
知行學堂的對面是一家面館,因為味道好、分量大,而且一碗素面只需要三文錢,加兩片肉也只需要五文,一直很受學堂內的讀書人喜愛。
所以馮墨的建議很快被大家接受了。
等待面端上來的功夫,傅文鈺好奇問道“我怎么覺得多了很多人”
因為正值中午放學的時候,剛剛一群人一起出來時,傅文鈺很明顯感覺到知行學堂多了很多學生,不但有年紀大的,還有年紀小的。一眼掃過去,竟有三成是生面孔,再聯想到陳夫子班上不少的陌生人,應該是有什么事情發生了。
“這我知道。”
父親是學堂內夫子的烏明康道“我們這條街的向文學堂租了孫家的宅子,但年初的時候孫家把宅子賣了,所以那些夫子和學生們無處可去。”
“因為兩家學堂都在一條街上,所以夫子們也都認識,他們那邊的夫子和我們這邊的夫子坐下來一合計,覺得不如合并到一起算了。”
“畢竟我們的地方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