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一次不一樣。
第二次的拋棄,是開誠布公的,是溫柔的,沒有任何吵架、爭執、誤解的,約定好的分離。
每一天醒來,都覺得那是昨天。
每一天睡去的時候,都清楚明白,第二天不會再見,不會和好。
因為是約定好的,因為沒有吵架,自然也沒有和好。
約定是,當他再長大一點,當他不再愛那個人的時候,他就會被接回去了。
但是,期待被接回去本身,就是未曾“長大”的證明。
所以,每當感到期待的時候,就會明白,不會再見。
上一次,他是春天的囚徒。
這一次,他是他自己的獄卒,自己看押的囚犯。
寄養是要被接回去的,所以好像比拋棄更好。
但事先聲明原因,沒有任何誤解,約定歸期的寄養,為什么比充滿怨恨、遺憾的拋棄,更加漫長
漫長的,好像每一天醒來,都被拋棄了一次。
寄養真的比拋棄更好嗎
被拋棄的人,還可以自己尋找回去。
被寄養,卻像是一種契約,即便知道回去的路,即便站在家門口,也不可以走進去。
他只在玉皇山待了三天,就像三年那樣漫長。
既然知道,不可能再見,不會再見。
即便他們都在玉皇山,即便潮生閣和玉霄殿相隔只有一道天橋。
那么,留在這里不如去遠一點的地方。
至少望著月亮思念的時候,可以告訴自己,是因為隔著距離。
曳月離開玉皇山很遠,陸陸續續走了一個月,這次回來白水村,帶回來的孩子更多。
白水村現在漸漸人多了起來。
五年的時間,最早來白水村的孩子已經十九歲了。
白水村先教他們讀書識字,然后教他們生存本事。
玉皇山每年都會開放,如果他們想修仙,可以去闖山門,只要經過了考試就可以留下。
因為不看根骨資質,白水村十個孩子里總有一個能考進去。
沒考進去的人,有的還在堅持,明年繼續。
有的人卻放下了,老老實實跟著師傅們學一門手藝。
十八歲后,這些孩子們若是愿意,可以選擇留在白水村領一份工作,也可以選擇在玉皇山腳自己做小買賣。
村子會給他們幫忙,以后就靠他們自己了。
若是遇到困難,隨時可以回來村子里求助。
大家更喜歡將家建在挨著白水村的地方。
于是白水村一點一點壯大了起來。
曳月每次都來去匆匆,這次待得久了一點,幫忙在各處做活。
即便曳月看上去清冷少言,但是那些孩子是他帶回來的,許多人都還記得他。
每天都會有很多人給他送禮物,找他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