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吃魚,你吳爺爺自己釣的,今天運氣不錯釣了大半桶,你回屋拿個盆過來撿幾條。”
“謝謝陳奶奶。”
“謝什么。”
“”
叢琦家在四中教職工家屬樓。
鄰里關系一直很和諧。
整個四中,教職工住宿樓有三棟。
兩棟四層建筑,每層住六戶,戶型有大有小,小的單人宿舍不到二十平,大一點的也不超過五十。
另一棟三層建筑則是統一戶型,均為七十平左右的三室,分給學校領導層以及資歷深的老教師。
叢琦父母只是普通老師,不過任課水平不錯,所帶班級每年在市聯考中成績都在前列。加之高考恢復后這幾年各個領域都缺乏人才,這才能在八五年拿到第一批分房的名額。
分到德馨苑五十平的小二室。
許慧英手氣好,抓鬮抓到了一樓帶院子的唯二兩間的其中一間。
當初分房結果出來,可是羨煞旁人。
要知道那會兒計劃生育還沒開始,生好幾個孩子的家庭多了去。
而叢智淵和許慧英呢,就只生了叢琦一個。
他倆又是初出茅廬進校不足三年的新職工,哪怕帶的第一批畢業生成績優異到讓四中在全市打了個翻身仗,分到101還是讓某些人覺得不配。
可分房政策是早就定好的,叢家抽到101完全是運氣好,不服也沒用。
于是,就有人打同情牌,想讓許慧英兩口子換一換。
許慧英當然沒答應。
兩口子都是家里的隱形人,也因為或這或那的原因下了鄉,父母兄弟皆靠不上,又何況是同事鄰居的承諾
對于人情冷暖,他們早就看透了。
當初會走到一起未嘗沒有報團取暖的意思。
不過兩人好就好在都很務實。
當知青時認認真真勞作,等高考消息傳出來誰也不拖后腿,互相查漏補缺,雙雙考上大學。
寧愿就近填同一所學校,帶著孩子上學也不考慮離婚各奔東西。簡直是知青夫婦里的另類,別說在梅平公社出名,在康南縣也很有名。每當周遭出現知青拋妻棄子或是拋夫棄女的案例時,他倆作為正面例子被反復提及。
待考上后,也只給各自的家里寫了信。
從這事上就看得出來,許慧英夫妻倆在讀書一道很行,卻也不是書呆子。
甚至可以說在洞察力人情練達方面都屬于佼佼者。
是以,叢琦垮著臉一進家門,夫妻倆立馬對了個眼神,但兩人誰也沒問。
反正女兒的性子他們最清楚了。
心大,咋呼,耳朵彷佛自帶過濾閥,不愛聽的話左耳進右耳就出,永遠年輕永遠被騙。
但沒心沒肺也有一點好,對“惡意”敏感度低,沒什么人能傷到她。
如果發生了抓破頭皮理解不了的事,又或是受了大委屈,不用他倆問,她小嘴叭叭自個兒就先抖出來了。
不說那就代表事兒很小,她自個兒能消化。
許慧英“回來了飯在鍋里溫著,趕緊吃,吃完把碗刷了把家里垃圾也倒了,順便打瓶醬油,對了,要東門老陳家的別買小賣部的,小賣部的醬油味兒不濃不香,難吃。”
“媽,等等再說,陳奶奶叫我去拿魚。”
叢琦跑廚房取了盆,又跑出去。
幾分鐘后,捧著三尾巴掌大的鯽魚回來。
許慧英早把飯盛好放桌上了。
事實證明,任何糾結在一攬子活兒面前都不值一提。
尤其是對心本就大的人而言,干飯威力更強。
叢琦注意力幾乎是瞬間被轉移開。
“媽”
“我今天難得休息,可不可以不干活兒啊”
撒嬌大法不管用。
許慧英笑得那么溫和,聲音卻如臘月寒冬般冰冷“放假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嗎你才干多久的活兒,我和你爸都干小二十年了,我們不也在上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