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平臺并沒有對這部劇寄予厚望,祝慈確實在去年一眾年輕演員眾殺出了重圍,也積累了一批粉絲,但是體量肯定沒辦法和那些主扛s劇的頂流花相比。
春和景明的制作班底評級只有a級,還是原創劇本,不如自帶流量的改編劇,投資遠沒有今年暑期檔預計要上的幾部大i、大制作要高。
而且導演黃嘉婧此前沒有執導電視劇的經驗,男女主又都是第一次做主角,這部劇除了劇情緊湊連貫,故事情節有趣以外,在業內看來并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
平臺每年的宣傳經費是有限的,不可能均攤給每一部,肯定要有側重。
現在業內押寶一部劇,首先看的就是主創的履歷,有沒有成功的經驗,以及主演的招商能力,能不能吸引到有分量的廣告商,為資本創收。
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討好觀眾,而是為了賺錢。
可惜用數據模型解構文藝作品,往往會有偏差,這些高高在上的業內人員與觀眾脫離太久,一旦帶著利益的眼光去審視,就很難客觀評估劇的潛力。
在視頻平臺和電視臺高層的眼中,春和景明就是一部質量還不錯的小甜劇,想擠進火熱的假期黃金檔還不夠格,但比較適合拿來熱一熱開年的底盤。
各方因素的影響,才導致它這么快就被提檔。
開播前就冠名的廣告商不多,基本都是奔著祝慈的名頭來的,國家級獎項的續航能力名不虛傳。
平臺分給他們的宣傳資源只是中等,不好不壞。好在黃嘉婧當初合理規劃了資金,提前留出了一筆宣傳費用。也許是做紀錄片導演留下的習慣,她喜歡把錢用在刀刃上。
古偶劇的受眾有一多半是學生,現在都已經開學,定檔在這個時候,勢必會流失一部分觀眾。
因此黃嘉婧并沒有把宣傳重心完全放在愛情線上,而是從喜劇、權謀等多種角度出發,精心剪輯有懸念的預告片,盡可能網羅不同圈層的觀眾群體。
匆匆忙忙的一個月很快過去,到了24號,開播的日子。
祝慈這段時間都住在宿舍,馮月娜和譚嘉剛好處在休息期,也搬了回來,304難得人齊一次。
馮月娜早早地打開電腦,準備好了零食,邀請其他人一起追劇。
喬思文經過云煙的滑鐵盧,性格也沉淀了下來,不再盛氣凌人,倒是能和舍友們正常相處了。
幾人搬著小凳子湊在屏幕前,一邊閑聊一邊等開播時間。
“七點半了月娜快快”譚嘉一直盯著電腦屏幕右下角,看到時間變化馬上拍了拍馮月娜的肩膀。
“噢噢”馮月娜飛快把整片海苔塞進嘴里,騰出手刷新界面。
不像其他大劇會在首頁設置專欄,春和景明即使在首播當天也只有一條banner,還是第二頁,需要等5秒滾動顯示。
不過舍友們暫時不計較這些,急吼吼點進第一集,安靜觀賞。
開頭便是大婚當日的喧鬧街景,觀眾從路人的閑聊以及王孫公子們的調侃中,得知了男女主角一個時日無多,一個驕橫做作的特點。
同樣是用爛了的橫店布景,黃嘉婧的鏡頭就顯得格外厚重,濾鏡沒有花里胡哨的刺眼感,看起來非常舒適。
畫面一轉,是正在備婚的兩家截然不同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