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趙炳天這么說確實是擔心他惹上不必要的麻煩,而且,他又不是文物修復師出身,想得多一點也是正常的。
這么一想,向南就理解了。
他轉頭對趙炳天笑了一下,低聲道:“謝謝團長提醒,我先看看字帖的情況再說,也不一定會幫忙修復的。”
“嗯,那就好。”
趙炳天也長舒了一口氣,腳步也放慢了下來。
他帶著訪問團出國參觀訪問,不惹麻煩是最好的,而且后天訪問團就要回國了,他也不想在最后時刻鬧出點事來,大家都沒事,平平安安地回國,那是最好的。
說話間,尼森先生就帶著眾人來到了一樓的一間會客室里,他對向南等人笑著說道:“各位先生,請稍坐一會兒,我去去就來。”
說著,他朝向南和趙炳天點頭笑了笑,轉身就出去了。
會客室里,除了向南和趙炳天外,還有錢昊良、熊嘉正等幾個人,這些人都是想借機觀摩一下王羲之《平安帖》宋代摹本,至于訪問團的其他成員,則依舊在博物館解說員的帶領下,在樓上參觀著。
幾人坐下后沒多久,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就給眾人端來了剛泡好的咖啡,一陣陣沁人心脾的香味直鉆鼻孔,讓人忍不住精神一振。
坐了沒一會兒,尼森先生就回來了,他手里捧著一個古董盒,快步走了進來,然后將古董盒放在了向南前面的茶幾上。
“這里面就是王羲之的那幅字帖了。”
尼森先生一臉惋惜地說道,“可惜,這么多年下來,它一直都沒有得到很好的保養,以至于現在都殘破不堪了。”
向南點了點頭,沒有說話,伸出手來將茶幾上的咖啡端到邊上的一張小幾上,然后把古董盒的蓋子打開,從里面把那幅卷軸取了出來,在茶幾上小心地攤開。
這幅字帖一打開,率先映入眼簾的,就是上面蓋滿了或方或圓、或大或小的密密麻麻的鈐印,上面還有乾隆皇帝親筆題寫的“可亞時晴帖”。
在字帖原帖的邊上,乾隆皇帝還親筆將原貼用楷書抄錄了一遍。
字帖正文總共不過四十余字:“十二月六日。告姜道等。歲忽終。感嘆情深。念汝不可往。得去十月書。知姜等平安。眷故不平。復懸心。頃異寒。”
而王羲之的原帖上,則是用草書書寫的,整幅字帖行云流水,瀟灑不羈,筆力柔中帶勁,流暢婉轉中富有變化。
向南細細觀摩了一遍,發現這幅字帖的材質是絹帛,也許是長時間缺乏保養的緣故,整幅字帖已經開始發脆,有不少地方甚至已經開裂起翹,這是絹帛老化的一個明顯跡象。
如果再不修復保養,這幅字帖也許再過幾年時間,沒準就會變成一堆碎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