籌建一家博物館,對于向南而言,是一直以來的夢想,他最渴望的一個場景就是,在自家博物館的修復室里放著一陳列臺的殘損文物,然后自己一個人躲在里面,安安靜靜地修復著文物,偶爾碰到感興趣的文物,就用“時光回溯之眼”回溯一下這件文物的歷史,看一看它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長留于世的,在它的背后,又蘊藏著什么樣的驚心動魄的故事?
想到這里,向南一向古井不波的心里也忍不住泛起了漣漪,他想了一想,這才說道:
“行吧,你什么時候有時間,就和康正勇、姚嘉瑩他們幾個討論一下。”
“好嘞,老板你就瞧好吧,我肯定給你拿出一份精彩紛呈的博物館規劃書。”
許弋澄沒有想到向南的心弦陡然間被撥動了一下,立了一個flag之后,就頗為興奮地掛斷了電話。
打完電話以后,向南將手機放好,端起桌上的茶杯喝了一口水潤了潤喉嚨,就繼續開始修復昨天沒修復完的一件明宣德款青花瓜瓞([dié])紋蟋蟀罐。
在華夏歷朝歷代的蟋蟀罐中,以明宣德時期景市御窯廠燒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負盛名。
宣德皇帝朱瞻基是有名的蟋蟀天子,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因此在宣德年間,朝野上下玩蟲之風日盛。為了滿足宮廷養蟋蟀、斗蟋蟀的需求,宣德皇帝下令御窯廠燒造了大量蟋蟀罐。
景市制瓷業在宣德年間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再加上御窯廠燒造的蟋蟀罐工藝精良,紋飾新穎多樣,因而成為了一代名品。
向南正在修復的這件明宣德款青花瓜瓞紋蟋蟀罐,罐體呈圓柱形,口沿及底部略微收斂,罐內子口形成“坐蓋式”,此外,胎釉結合處火石紅線清晰可見,胎體厚重,釉層肥厚,白中發青,呈現出明顯的宣德朝器物的特征。
瓜瓞紋是明代瓷器裝飾中常用的一種吉祥紋飾,其中大的為瓜,小的為瓞,稱之為瓜瓞綿綿,寓意子孫昌盛。
向南花了一下午的時間,將這件明宣德款青花瓜瓞紋蟋蟀罐修復好之后,也算是完成了夏振宇老爺子交給他的“任務”。
在他將修復室收拾干凈,準備離去時,得知消息后的夏振宇急匆匆地趕了過來,喜笑顏開地將幾件修復好的古陶瓷器一一看過之后,臉上的皺紋都笑成了一朵花,他拍了拍向南的胳膊,笑著說道:
“向南,這次可真是辛苦你了,今晚咱爺倆找個安靜的地方,好好喝一杯!”
頓了頓,他又說道,“對了,這修復費用你還是得照常收,要不然,我可不讓你走。”
向南本來就沒打算收費的,畢竟夏振宇老爺子一直以來對他幫助甚大,無論是當初文物修復工作室剛剛成立之時,還是文物修復培訓學院掛牌,老爺子前前后后都給自己捐了兩三批殘損古董了,這人情欠得可不是一點半點。
而如今,向南只不過是幫忙修復了兩三件殘損文物,又怎么好意思收取修復費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