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朝堂上宣布完消息后,朝中大員們就開始不消停了。
以群臣議立決定太子之位的歸屬,這是議事傳統的復蘇,是八旗榮光的再現
順應萬歲圣意,舉奏合格太子,我輩義不容辭
原先就為廢太子胤礽保舉的大臣且先不提,剩下的朝臣們,便開始盤算起要舉奏的皇子了。
皇三子親近文臣,皇八子溫和有禮,都是朝臣們公認比較好相處的皇子。
選太子,就是選未來的皇帝,這不得選個和自己關系好的皇子上位
而且,朝臣們選太子可是有理有據的。
此次舉奏,大阿哥胤禔失去資格,廢太子胤礽,許多朝臣內心并不希望他能復立,這二位就先不用說了。
四阿哥胤禛為人冷峻,許多朝臣與他關系并不好。就連康熙自己,因帳殿夜警事廢太子,并將京城的幾個皇子叫去問詢時,也是讓八阿哥、四阿哥主管京中事務。圣諭中八阿哥在四阿哥前,足以想見皇帝更看重哪個兒子。
五阿哥胤祺曾為皇太后撫養,為人敦厚,騎射也過人,只是學識方面,與諸兄弟相比有所不及。
七阿哥胤祐曾隱隱有被過繼給純靖親王隆禧為嗣的意思,即便最終未能成事,但與諸兄弟比仍有硬傷。
年長有爵的皇子們這樣盤算下來,就將三阿哥與八阿哥兩個人凸顯出來。
皇子們自個兒也盤算過,胤禩盤算一圈,發現太子之位的強力競爭者竟是我自己,整個人都不好了。
若是在意識到皇父命人議立太子之事有蹊蹺前,他早就為自己多年經營的好人緣成功變現而得意了。
他當年刻意經營、對人折節下交,并不是覬覦儲位。太子的地位那么穩固,沒人會想到后頭廢儲這一出,這就意味著皇子們遲早都要分封入旗,成為宗室龐大群體的一部分。
康熙在的時候他們是皇子,康熙不在了,他們作為宗室,就得絞盡腦汁地思考怎么和其他宗室打交道、維護自身利益。
別看他們是皇子,但是各旗都有旗主,分封入各旗之后,他們反倒要受旗主壓制。
許多旗主都是開國宗王的后裔,勢力在旗內根深蒂固。以最典型的正紅旗舉例,旗主、小旗主等皆是禮烈親王代善后裔,各佐領、參領家族之間互結姻親,彼此之間沾親帶故。即便是皇子,分入正紅旗中,也要受康親王一脈禮烈親王代善的王爵在承襲中改過兩次封號,順治年間先轉封巽親王,后巽親王世系轉移,改從代善另一脈后人中擇立繼承人,又改封康親王的節制。
胤禩開府以后被分入的是正藍旗,情況倒比正紅旗的鐵板一塊好得多。
當初多爾袞為了集權,曾經調換、打亂過八旗旗分,有幾旗的情況便分外混亂。
皇帝分封皇子,為了不稀釋親掌的上三旗份額,都是分到下五旗去的。
這五旗之中,正藍旗很得皇帝“青眼”,分封皇子總喜歡往這里分,原因無他,就是正藍旗最亂。
正藍旗最初的旗主是莽古爾泰,莽古爾泰死后被告發有大逆之罪,被追奪爵位,子孫也被廢黜宗室資格。
時任皇帝皇太極,將正藍旗編入自己的兩黃旗中,又將混編后的一部分人分出,交給長子豪格統領,雖說仍稱正藍旗,但已經過改色。
同樣的改色事件后續再度發生,到多爾袞當政時,豪格被陷害下獄暴亡,正藍旗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