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端午詩會開始,大家便都來了興致。
宣朝文臣多,自開國皇帝穩定國家以后,重視科舉,選舉賢才。
朝中很多老臣,都是憑著真才實學考上的功名,進而加官進爵。
在詩詞方面自然頗有造詣。
唐文遠按照往年的規矩,仿古人“流觴曲水”來吟詩作詞,如若既不會寫詩,又不會作詞,那就隨便唱個曲兒好了。
不論是大雅之堂的佳曲,還是市井流傳的小調,總歸是要唱點兒什么出來的,圖的就是高興。
唐文遠讓人拿出好酒,輪流賞賜,賞到誰那里,誰便要吟詩作詞。
作的好,重重有賞。
作的不好,當然也不會罰,只要你寫的不是什么反詩就行。
作為皇帝,他自然要打個頭陣。
“諸位愛卿,往年我們總以端午為題,讓大家吟詩作對,今年改一改如何。我們便以四季為題,為何?”
唐文遠覺得,往年老是一個題目,不免有些無聊。倒不如春夏秋冬隨便寫,百花齊放嘛。
“僅聽皇上圣諭。”眾人高呼。
唐文遠皺起眉頭沉思良久,忽然挑起眉毛,“有了……朕想起往年至江南避暑,有感而作,念給諸位愛卿聽聽。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念罷,將杯中酒一飲而盡,開懷暢笑。
眾人自然是拍手稱贊,并不是為了溜須拍馬,這詩確實寫的好。
唐文遠自幼讀書,文武雙全,在音律和書法上面的造詣也極高。
有這樣的才學,也屬正常。
一時高興,對眾位大臣道,“朕這幾位賢媳,也都是大家閨秀,也都出身于書香門第,不妨也參與進來吧。”
嚴詩君、許婉儀和馮依蘭倒是沒什么,人家三個確實是大家閨秀,自幼讀書。
吟詩作對不成問題,雖然不敢跟皇上的比,但也自認寫出來的東西,能拿的出手。
可秦有容就不一樣了,她雖然讀過書,但是才華方面,自認是沒有嚴詩君她們高的,擔心寫出來的東西受大家笑話。
輕輕扯了扯唐正的衣角,“二殿下……臣……臣妾不會作詩怎么辦?”
唐正想了想,“怕什么,我幫你寫,你跟父皇說你從小在軍營長大,擅長邊塞詩就好了。”
唐正這么做的目的,也是怕自己幫秦有容作詩的事情穿幫,但是如果秦有容念出來的是邊塞詩,那么大家就不會懷疑了。
左丞相、工部尚書以及戶部尚書也都比較欣慰,自己閨女嘛,皇上肯給機會露臉,當然是好事。
而且三個人誰都覺得自己閨女最有才華。
這不僅僅是三個妃子之間的比試,也是他們三個大臣之間的比試。
而唐文遠在說出口之后,忽然意識到把秦有容給忘了。轉念又一想,秦有容也上過太學,寫個詩不算什么難事,便也沒有收回成命。
PS:本章引用的古詩是杜甫的《絕句》,純架空,不要在意這些細節。說是唐文遠寫的,就是唐文遠寫的!不服的話……你們給我打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