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有錢這邊賣煤爐的計劃還是失敗了。
他找了幾戶有錢人家,做了市場調研。
煤爐倒是好賣,五兩銀子對這些人家不算什么。
關鍵就是煤球的價格,唐正也沒有進行過市場調研,定價一兩銀子十個煤球。
十個煤球也就是燒一天的事情,一個月算下來要三十兩銀子,頂得上十幾個傭人的工資了。
沒人會那么傻,花這么大的價格去燒煤球。
盡管他們承認煤球確實方便,可昂貴的價格讓人望而卻步。
唐正受了傷,不方便出宮,甄有錢就寫信給他,說明了煤爐的情況。
他提議降一下價格,比如一兩銀子五十個煤球甚至更多。
這樣的話,尋常百姓也能夠接受,不然這個煤爐子很難打開市場。
唐正自己算了一筆賬,除去制作打球機的成本和場地的成本不說。
顧一名工人,每個月三兩工錢。
一名工人按少了算,一天打五百塊蜂窩煤出來。
顧十個人,一個月的產量至少十五萬塊。
一兩銀子五十塊的話,一個月能賣三千兩銀子。
聽起來利潤很不錯……
可是問題的關鍵在于,煤的成本。
京城外就有一座煤山,算是朝廷的官營煤礦。
剩下的都是民營的小煤礦,宣朝對于煤礦業對染管理嚴格,但是也允許民營煤窯的存在。
不過要到朝廷進行報備,而且還采取了高額賦稅制度,民營煤窯,開采的煤,十分之三要上交給朝廷。
而宣朝現在存儲了大量的煤,基本上是打算全都用于冶鐵產業。
唐正的想法可不僅僅是眼前的蠅頭小利,他更加看重大量燒蜂窩煤以后,剩下煤渣的用途。
古代人不懂煤渣可以混合成建筑材料的科技,可唐正懂啊。
不需要太高的技術含量。
有句話叫做要想富,先修路,唐正就想著當民間大量開始燒煤炭以后,朝廷回購煤渣,用于修路。
宣朝的路面,除了大城市是青石板路以外,出了城全部都是土路。
一旦下雨就會泥濘不堪,耽誤行程。
等修了水泥路面,就可以改善交通,加強各地百姓之間的交流。
經過一番思索,唐正讓工部尚書過來了一趟,詢問了宣朝煤的儲量。
工部尚書的回答嚇了唐正一跳,宣朝現在年產十萬噸煤,儲量一百多萬噸。
細想下來,這樣的情況倒也在情理之中。
唐正記得,在華夏歷史上的唐朝時期,就已經出現煤廉價于柴的情況,說明那個時候,全國已經大量產煤礦了。
而清朝洋務運動開始,有了機械代替手工,煤的年產量高達數百萬噸。
畢竟宣朝的國土面積在這里擺著,地大物博,資源豐富嘛。
于是唐正就跟工部尚書提出了自己要建設煤球廠的想法。
價格暫定為一兩銀子一百塊煤球,唐正的想法是推廣到民間,而不是只針對富貴人家。
人是有惰性的,汽車出來以后,想要走路的人越來越少。
外賣出來以后,出門吃飯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