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難算不上。”女皇道,“狄公,你看屏風后,是誰”
狄公似乎預感到什么,不敢置信地轉身。這時廬陵王已收拾妥當,他從屏風后走出來,對著狄公深深一拜“狄公。”
“廬陵王殿下”狄公看到竟然真的是廬陵王,激動地拐杖都不要了,顫顫巍巍要行跪拜禮,“老臣拜見廬陵王”
廬陵王怎么敢受狄公的禮,連忙上前扶住。狄公看到廬陵王老淚縱橫,長嘆道“十三年了,臣終于再見到殿下了”
廬陵王想到過去的事,也不由悲從中來。女皇看著臣子兒子哭成一團,也觸動不已,說“廬陵王以后要長住洛陽,敘舊的時候多著呢,別哭壞了狄公身體。”
狄公聽到女皇的話,悲喜交加,道“陛下說的是。時隔十三年,陛下骨肉團聚,實在是朝廷之幸,天下之幸啊”
狄公好不容易進宮一趟,肯定不只是為了見廬陵王,狄公亦不甘心就這樣出宮。等廬陵王走后,狄公端正了臉色,對女皇說道“陛下,您既已召廬陵王回京,想來已經想清楚了。太子之位一日不確定下來,朝中的斗爭就不會停息,臣子都忙于站隊,還有誰有心思治國當斷不斷,反受其亂,陛下,請您三思啊。”
女皇嘆息,很多話題太平不懂,上官婉兒不懂,唯有同樣年老體衰的狄公能懂。女皇這一年來越來越感覺心力不繼,她知道自己必須得立繼承人了,她也知道,傳位給李家,才是人心所向。
但她就是不甘心,她費盡千辛萬苦成立的基業,難道要一世而斬嗎而且她死后,新皇帝會不會廢除她的帝號,會不會清算武家
這些不甘、擔憂困擾著女皇,狄公一直都懂,但也一直在勸她。今日,終于到了必須做抉擇的時候了。
這里沒有外人,女皇一心視狄公為國士,也不吝于和狄公說心里話“我知道,這江山遲早還要傳回他們李家去,如今我想做的都已經實現,是時候完成高宗的托付了。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廬陵王和皇儲都名正言順,太子該立誰”
狄公沉默,這個問題確實難住他了。
廬陵王是兄長,他是高宗皇帝在世時冊封的太子,從禮法上講該立他。但他鬧過將天下讓給岳父這等笑話,當初是被趕下皇位的,這是他致命的污點。如果現在再推翻當初的罪狀,那就是女皇立不住了。
皇儲又恭敬又孝順,沒有任何污點,而且當年主動禪讓皇位給母親,這些年一直留在女皇身邊盡孝,是個十足的孝子,傳位給他也沒問題。
但立幼不立長,就是禍家之源,將來恐怕會被有心人,比如魏王,拿出來不斷挑事。廬陵王一時半會不在乎,長此以往呢
如果廬陵王和皇儲反目,兄弟相爭,那朝廷還要再亂下去。狄公勸女皇立太子是為了社稷安穩,可不是為了醞釀新一輪的禍事。
狄公思來想去,心中總繚繞著遺憾。如果皇子個人資質高,這些瑕疵根本不足以成為問題,狄公和女皇無法抉擇,根本原因還是廬陵王和皇儲一個懦弱無能,一個傷春悲秋,沒一個是當皇帝的料。
這也不能怪廬陵王和皇儲,畢竟他們兩人一個是老三,一個是老四,從一開始就沒有照太子來培養,所有人對他們的期望都是富貴閑人。
誰也沒料到命運風云際會,歷史和所有人開了個玩笑。高宗和女皇第一個兒子太子李弘體弱多病,早早就病逝了;二兒子李賢繼而被封為太子,他倒是文成武就頗有才干,奈何太有才干了,威脅到了母親武后的地位,被武后以謀反之名殺掉了。
皇位這才落到了老三身上,奈何老三空有大志卻無能,說出那番愚蠢的話,被武后找由頭廢了;皇位像擊鼓傳花一樣再次落到了老四手里,老四乖乖認慫,最后讓位給母親。
可以說,如果李弘沒有病逝,如果李賢沒有被殺,后面根本不會出現武后稱帝。
狄公不無遺憾,其實章懷太子也就是李賢,才是高宗所有兒子中最適合做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