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新帝登基大典之后的第十日便是封后大典,而就是在那一次大典之上,滿朝文武甚至很多人才真正見到皇后溫氏的真容。
也正是那一眼,遙遙看見的那一眼,讓無數人明白了新帝為何會那般喜愛溫皇后。
滿頭珠翠,彩繡輝煌,恍若神妃仙子。
有一美人兮,見之難忘。
一時之間,無數文人騷客癡慕不止,更有見御駕而流連忘返,并靈感高漲寫下數不清的歌詠之文,流傳后世。
溫皇后出身嶺南溫氏,父為洛陽王溫晚,在除昏君、開新朝一事上也是患難與共夫妻攜手,再佐以嶺南溫家相助,更是激勵新帝匡扶中原之心,自然也足以與帝王相配。
至于那早就去世的張氏子,有點眼色的都不會提起來。
畢竟按照大多數人的看法,那就是溫皇后天生貴不可言,再加上容色傾城,見之忘俗,明顯就是那張氏子沒有福氣,承受不住才英年早逝。
總之說來說去還是皇帝陛下福氣大,得一賢后相伴。
此后溫皇后再親自帶頭與京中命婦夫人同辦育嬰堂、養老祠和女學女堂。
一時之間,在官員命婦和天下百姓口中,溫皇后善良賢德之名更是日益見長。
當大昭北伐以新帝的完勝而告終后,于情伉儷情深,于政相輔相成,明君賢后,交相輝映之美譽就被史官工筆給記載下來,流芳千古。
根據洛陽王所稱,溫皇后從小就喜愛看書籍圖傳,即使梳妝打扮時也手不釋卷。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字書醫方藝文類聚,亦或者逸書雜著琴譜樂曲武林秘籍等等,皆愛不釋手。
于是朝野上下皆以搜尋孤本進獻于溫皇后為榮也不是想要阿諛奉上,就是單純想要跟皇后娘娘看同一本書,莫名有一種幸福的感覺。
當然溫皇后向來寬厚待人,每每得到一本孤本,都會將其拓印傳于天下,以保證神州大地的文學秘籍不至于斷絕。
此種大義之舉,若是普通人來做,必定要惹紅眼病詆毀之。
可現在做出這樣行舉的是一國之母,自然就是一連夸贊之聲,享譽四海萬邦。
又因為溫皇后天生筋脈閉塞不宜習武,故而有所遺憾,只得全心放在文學之上,時有新樂詩詞顯于人前,多受追捧,頗有長安紙貴之景象。
命婦當中比如楊丞相的夫人便很是喜愛與皇后相處,時不時都要進宮跟溫皇后吟詩作對賞花對弈,自然也對帝后琴瑟和鳴舉案齊眉的場景習以為常。
每次朝中事務一畢,皇帝總會過來尋皇后,便是尊貴如楊夫人,也只能暫且避讓出宮,免得耽誤帝后之間的恩愛相處。
荷香和墨畫作為皇后身邊最得力的宮女,對于皇后經常與皇帝共執書卷,談古論今,并能發表獨特見解的現象見怪不怪。
因為溫皇后言行舉止皆為不俗,眼界和思想也是從不受匡束,而且諸多意見對皇帝對朝政大有裨
益,
再加上皇帝一向對溫皇后十分愛重,
登基之后更是對溫氏一族常常恩遇諭制,于是一朝二圣的現象居然在唐朝之后的朝代再次出現。
幸有皇后時常提醒勸誡,才未曾使得溫氏外戚權力過大之事發生。
君明后賢臣直,文治武功,柔中帶剛,春風和睦。大昭初期很快就迎來同樣讓后世魂牽夢縈的盛世文武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