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新帝一登基便廢除天下女子纏足之陋習,當即就是寫一短文小說贊之,當然作為天資聰穎的熱血青年,他也擅長透過現象看本質。
新帝僅是一位六歲的孩童,如何能想到要解天下女子之苦反倒是曾向先帝進諫過此事的張太后更為有可能。
而且他還聽聞張太后就是一位天足女子,從未曾纏足。
這就讓馮夢龍想到素有賢德之名的馬皇后,于是靈感并發的馮夢龍又專門寫了一本雜言,直接隱晦的將張太后贊為與馬皇后一般的賢后。
其中對于在新帝詔令中頻繁出現的秦良玉將軍和護國夫人,馮夢龍也是贊譽頗多,還號召天下女子也當以此二人為榜樣,多多學習,勤奮上進。
寫到最后,馮夢龍又怒言提到丟棄或溺死女嬰之事,“百家女嬰一家留,一家有女百家求天乎痛哉”
這可就是沿用了新帝之言,可見馮夢龍對新帝此舉是多么的認可。
因為馮夢龍思想上受王守仁和李贄影響,強調真摯的情感,反對虛偽的禮教,更不喜重男輕女之可怕,主張以“情教”取代“宗教”,重視文學的教化作用。
于是寫得盡興的馮夢龍當即決定再去參加科舉考試,立志一定要為萬民謀利益
興樂元年,新帝登基之后便破例開恩科,于是天下文才武人皆從五湖四海趕來,馮夢龍也不例外。
讓馮夢龍感到興奮的是,他最終被補為貢生,很快便破例授丹徒訓導。
興樂七年,馮夢龍升任福建壽寧知縣。
興樂十年,因有功于建設壽寧,還得壽寧百姓親手贈與萬民傘,帝聞之甚是大悅,擢升馮夢龍回京師任吏部侍郎。
興樂十二年,六十五歲的馮夢龍上奏乞骸骨還鄉,帝不允,并贊嘆馮卿是為忠臣也,后又升馮夢龍為吏部尚書,甚是倚重,更放言將來讓馮卿做太子的太傅。
突然被畫大餅的馮夢龍“”
或許臣這般言說不太對,但皇上您現在還未曾娶妻啊
已經很習慣從張太后到信王,再從信王到皇帝都很喜歡給他們畫大餅的朝中眾大臣馮大人,我們只能給你一句忠言,那便是習慣就好。
總感
覺哪里不對勁的馮夢龍“”
興樂十一年考中秀才,
又經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的鄭成功在兩年內就躋身京師朝堂,
真的就是讓所有人都在猜測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同樣不知自己有什么本事,能得皇上青眼的鄭成功“”。
始作俑者張太后鄭成功鄭成功名字有點耳熟算了不管了,反正眼熟就肯定是個人才,必須得劃拉到朝堂來發光發熱
果不其然,后來在秦良玉、袁崇煥和孫傳庭等人平叛遼東后金之亂中,鄭成功也是戰績斐然,實在是當得一句少年英才之稱
后來更是甚為女帝明襄宗所器重,授總統使、鎮國大將軍,賜姓朱,名成功,史稱“國姓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