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個時機也沒有來得很遲。
先帝下葬、新帝登基沒過一年,興樂二年初,大明朝各地就出現各種各樣的天災,災荒頻繁、糧食歉收,西北和中原受災尤甚。
信王和太后商量,隨后又與文武百官商議之后,最終決定為受災地區減六成田賦,同時還派人前去救災賑災。
只是災難頻繁,單是靠朝廷救治,倒是有點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意思。
于是曾經有過這方面經驗的信王和護國夫人再次去到災區因為每到這種時候,就是上到官吏,下到大小商人開始發國難財的重要時刻。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為了能盡快救治各種災情,太后親自詔令全天下有識之士,不分男女,有良策者進獻,或前去災區治理,皆可授官厚賞。
還有太后又提出以工代賑,以及用立碑紀念和準許商人子孫參加科舉考試入朝為官等條件,使得南北各地富商紛紛慷慨解囊,要為大明朝這百年難遇的大災出錢出力。
至于在遼東和后金清軍作戰的將士們,那也是絕對不能斷軍餉和糧食衣物,否則清軍一旦入侵,便是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有執政的太后親自出面給予各種好處,一時之間,無數忠君愛國之士,以及有所圖有所求之人皆踴躍相助。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這是連后世史書都忍不住驚嘆的興樂盛況。
因為大明朝遭受了諸多天災,在朝中有眼線的后金清軍當即揮師北下,意圖趁大明遭難之際,便要了大明的命。
不過秦良玉、袁崇煥、孫傳庭等人也不是吃素的,直接就把后金給打得哭爹喊娘,斷胳膊斷手斷腳的倉皇潰逃。
因為明軍對上清軍的大勝往往都是朝廷撥下豐厚軍餉之后,于是“明軍滿餉不可敵”的說法也是傳播甚廣。
而在明軍大勝之際,遭受大旱的陜西澄城也勉強被救了過來。
有朝廷的救援,賦稅被全部減免,還讓受災的百姓以工代賑重新開始新生活,倒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疲憊的王二結束一天的活,然后排隊領到一碗勉強算是粘稠的粥這粥在分派之前,直接有官吏當著眾人的面撒了一把黃土。
那些官兵解釋說這是為了防止有不缺這口吃的人來搶百姓的口糧。
像王二這些苦命人當然不會嫌棄,畢竟如果餓極了,他們可是連觀音土都能吃進肚子里去。
萬分珍惜的吃完這碗粥,王二休息一會兒就又繼續起身干活。
而讓王二感到幸福的是,傍晚的伙食居然是一個餅子和一碗稀粥。
雖然餅子吃起來很剮嗓子,味道也很是一般,但卻是難得可以飽腹的好東西。
此時吃飽喝足已經準備睡覺的王二,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原本應該已經被逼得活不下去,于是只能悍然起義,他們一群走投無路的人殺死知縣、嘯聚山林,直接拉開明末農民戰爭的序幕。
但此時王二就跟很多幸運的從天災中活下來,并得到朝廷救助的農民一樣,安靜恬然的沉沉睡去,絲毫不必擔心明日能不能活下去。
他們信任這個大明朝廷,就如同信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