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er19「是誰殺死了知更鳥」
倫敦國家古物博物館。
時間回溯到兩天前。
姚素琳正全身心地投入在修復博物館的館藏明朝茶具上。
她在古物博物館里面的任職是高級修復師。
對華夏古物的了解,讓姚素琳成為博物館華夏文化藏品的主要成員之一。她最近負責的是數百年前明朝的幾組皇室貴族使用的茶具。然而常年的塵封讓茶具落滿灰塵。長年累月沒有清除的污垢和菌斑都在折損珍貴的古董茶具的品質和顏色。
在她接手的時候,茶具上有明顯的破損的部分。就算是外行人也看得出,這花紋上有明顯缺失了一部分,這已經是很大的損害。也許乍看起來并沒有什么,但是放在人體上相當于破相的程度。所幸手上的是陶土茶具,破鎖的地方用陶瓷膠就可以修復完整,補色工作也比陶瓷的容易得多。
姚素琳的工作可以做得很快,甚至能幫其他同組的人,尤其是對修復字畫的那組,里面也有華夏國籍的,也有西方人。
盡管這位西方修復大師是從外面請來的,頂級的畫作修復大師,可對方的專業技能在歐洲油畫修復。
姚素琳自然是知道修復能夠在修復油畫上取得頂級的稱號,是非常困難的程度。因為油彩的多層次,以及想要恢復不同時代背景下的作畫,是需要非常淵博的油畫知識和繪畫技巧。可是華夏的作畫風格和審美也限制了外國人的修復程度和水平。
于是,姚素琳也格外關注這一點。
一來二往之間,姚素琳知道那名外聘兼職的修復師叫做婕米。
姚素琳發現,在那么多修復師里面,自己是尤為喜歡婕米的。
婕米主要在修復一幅華夏杜鵑花圖。
杜鵑花又名映山紅,多為簇生,顏色豐富,畫法與山茶花畫相似,需要含水較多的大筆,著胭脂色。這幅畫雖然不算是名品,但是也是杜鵑花圖中出類拔萃的作品之一,因此保存比較完善。然而時光久遠,顏色已經開始暗淡褪色。
而現在修復的杜鵑花圖上面的紅色是來自一種胭脂蟲。這種顏色是一種古老的顏料,現在為了保護動植物和維持可持續性,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已經開始用合成紅色顏料來取代胭脂蟲。
使用合成顏料是無可厚非的,畢竟獲取難度以及穩定性來說,合成顏料明顯是比較好的選擇。
然而婕米還是追求盡量用類似的天然有機顏料,而不是合成顏料,她很快找到一種茜草顏料,這是從茜草樹木的根莖里提取出來的,并且顏色也是紅色到紫紅色之間,“華夏書籍中周禮提過「藍以染青,蒨以染赤」,茜草可以成為胭脂蟲的平替,只要細心地調制出顏色即可。”
“再來,用上歐洲加固顏料的方法”
婕米用上加固國畫顏料的黃明膠之前,將原來100的蒸餾水換成了70的酒精和30的水,酒精滲透力更強,膠水很快就起到了加
固的效果。
這讓姚素琳對這名聰慧靈活,擅長舉一反三的修復師印象極深。
除此之外
“我覺得很有意思的是,華夏修復策略跟歐洲的修復策略一樣,會主動把破洞修復完整;同樣是東亞國家,大和國不會接筆破洞,就算全色也要保留修補痕跡。我曾經在他們工作室工作過,”
婕米對此侃侃而談,對各類修復技巧如數家珍,說得頭頭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