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逸雖然因為方才那句見到他哥才過來打招呼,有點不待見對方。
但這陳熙是個健談的,知道他的身份也不卑不亢,言談舉止大方得體,再加上生的一副好皮囊總是會得到優待。江逸很快撇除了對他的偏見。當走到廣場前的集合處時,兩人已經開始稱兄道弟。
通過這一路上的交談,江逸知道了陳熙是吏部尚書的幼子,家中有兩個嫡兄,有一個也在刑部任職,所以他才會認識江慎。
六部尚書雖品級相同,但從職權范圍來講,吏部尚書算得上是六部尚書之首。
大盛并沒有宰相一職,雖有內閣,但權力還多集中在皇帝手中,首輔并沒有那么大的職權,所以吏部尚書已經是大盛最頂尖的那批官員了。
難怪這家伙態度這么隨意放松,原來也是個頂級二代呀。
江逸之所沒見過他,是因為陳熙前幾年一直在外地的書院上學,最近因為要入國子監才回京的。
陳熙此前就讀的書院是由他外祖父擔任山長的鹿鳴書院,在大盛同樣是比較知名的書院。
這種書院可以理解為地方的私立學校,一般都是有某位大能坐鎮,跟各地的府學比起來師資要稍好。
如果是與這位大能關系較好的親友,有些人甚至會放棄國子監的入學機會,而專心在書院上學,以接受專人輔導。
江逸與他再一深入交流才發現,兩人竟然都是被家人逼著來國子監上學的,于是他們的關系頓時從普通朋友變成了知己。
就在他還滿廣場張望的集會地點時,陳熙已經駕輕就熟地帶著他到了廣業堂學子們聚集的地方。
一問才知道陳熙來國子監之前已經接受過自家兄弟等人的經驗傳授。陳熙也才發現江逸連對國子學有幾個班級都一無所知,于是連忙向他科普一些國子監相關的基礎知識。
這國子學分為初中高三級,通四書未通經者入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修業一年半以上文理通暢者,許升入修道、誠心二堂。又修業一年半以上,經史兼通、文理俱優者,升入率性堂,每堂視當年入學人數又各分設數齋。
“為什么高級班只有率性堂一堂”江逸不解。
“因為每月月考按照成績積分,如未得滿相當積分則不能升入下一堂。而得滿積分并非易事,所以初級的正義、崇志、廣業三堂人數最多。除了新入學的學子,還有一部分為未升入修道堂和誠心堂的舊學子們。”
這不就是留級看來這國子學也奉行寬進嚴出的原則。
“除此之外,為督促監生每日在監學習,各齋設有勘合簿,記錄監生課業出勤,如未達一定標準,也不能升入下一堂。”
聽完他的介紹江逸麻了,不僅要修到足夠的學分,還有出勤率作為平時成績。
他不會畢不了業在這國子監學他個十年八年的吧想到此,江逸臉上露出了驚恐之色。
陳熙見他神色不對便沒有再把那些什么日常出入和號舍管理的嚴格規矩說下去,而是邊拉著他往一齋的方向走去邊開解道“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想這么多作甚。”
江逸想想也是,遂拋開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想法,一心打量起周圍的學子來,
國子學除了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等,還會有一些其他的生源。例如各府學舉薦的優秀貢生,父祖以身殉國而蒙恩入監的恩生,或是在太學成績突出被破格錄取的太學學生。
再加上這些學子的父祖職級不一,家境有別,所以場上的學子們也并不是全部都非富即貴,每個班都能看到幾個涇渭分明的小圈子。
這些學子多是十二到十六歲的少年,穿著打扮,高矮胖瘦各有不同,江逸也見到了幾個眼熟的身影,其中不乏一些結過仇的勛貴子弟。
江逸這時才想起來自己在學校還有一個認識的人,連忙在人群中尋找起江誠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