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今年開鑿了永濟渠,修了汾陽宮,筑了長城,仍覺得不夠。
監管張掖互市的吏部侍郎裴世矩察覺了楊廣的心思,投楊廣所好,將從西域商人那里打探的消息編寫成西域圖記三篇呈給楊廣,盛贊西域珍寶,鼓動楊廣征討西域。
他甚至根據這些二手消息,在沒有任何實地考察中,對楊廣保證,“渾、厥可滅,混壹戎夏,其在茲乎”
正覺得今年搞的大事還不夠多,不夠他評選千古一帝的楊廣被戳中了心窩,當即下令讓裴世矩經略西域。
原本負責經略西域和突厥的是長孫晟。
長孫晟對現在征討西域一事持反對意見。
他認為經略西域不在于攻占了多少地,而在于能歸化多少地。
以大隋的國力,想要征討吐谷渾輕而易舉。但國內如今接連征發大型徭役,已經沒有足夠的民力和物力將攻占的城池變成“歸化”的城池。
如果當地沒有完全歸化大隋,只要大隋力有不逮,吐谷渾肯定會迅速回來,當地會立刻復叛。
最終大隋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只得到了一個“攻城略地”的名聲,得不到實際好處。
楊廣認為長孫晟老了,太保守。
他倒沒有和長孫晟生氣,還是很尊敬長孫晟,只是勸說道“長孫卿,你常年待在突厥,大概不知道現在的大隋有多強大。朕動用的民力,還不到大隋的九牛一毛,哪會沒有人力物力去歸化攻占地再者大隋強盛,也不會力有不逮,讓吐谷渾有機可乘。”
裴世矩也慷慨激昂地陳述自己對經略西域的謀略,讓陛下放心交給他。
長孫晟見皇帝意已決,朝中將領也希望趕緊開戰,他們才能掠奪更多的珍寶,獲得更多的功勛,只能沉默。
楊廣此次召太子來,就是安排太子監督運糧的事。
打仗不僅僅是兵將的事。每個兵將至少要配三到五個民夫保障其后勤。這些民夫
都是徭役征發而來。
大隋不缺糧,缺的只是將糧食運到戰場的民夫。
今年開鑿永濟渠、修長城和汾陽宮的時候民夫已經不足,強征了不少婦人服徭役。
雖然楊廣剛登基就宣布取消婦人和奴婢的徭役,但現在大隋要做大事了,只能繼續苦一苦大隋的婦人。
大隋沒有明下令,但在前面的大工程都已經開始征發婦人服役的前提下,顯然這次西征大部分服徭役的人都是婦人。
楊昭委婉勸諫道“我聽李三郎說,西域的珍寶只是西域商人隨意找了些奇特的故事包裝的普通物品,如火珠,只是普通的水晶球罷了。”
楊廣也想起了此事。
但他立刻辯解道“朕征討吐谷渾,只是想要征討不臣,一統南北,造就如漢武般廣闊國土,與西域珍寶無關。”
楊昭道“父皇雄心,兒自然知曉。只是父皇不是在繼位之初就著手準備征討高麗嗎何不等征討完高麗后再圖謀西北”
楊廣擺手道“正因為要征討高麗,才要先把吐谷渾打疼,讓他不敢在朕征討高麗時出手。太子,你沒有上過戰場,戰略之事你不懂。唉,若不是朕不信任高颎,高颎最適合教導你。”
楊昭心道,如果高公在這里,一定會堅決反對。
這不是什么戰略問題,而是今年百姓已經太疲憊了。
雖然今年征討吐谷渾可能還能咬牙堅持,但看著父皇這幾年的作風,楊昭很擔心明年、后年、再后一年,若父皇還是如之前一樣年年壓榨民力,恐怕會生出禍端。
但楊昭又知道,父皇下定決心后就聽不得人勸,特別是勸他休養生息,更是不可能。如果自己再勸下去,就是自己生出禍端了。
父皇最厭惡別人說他治下的大隋弱。休養生息就等于說現在他治下的大隋疲軟,否定他的豐功偉業。
楊昭只能退一步“裴世矩只是從西域商人那里得知的西域情況,不如長孫將軍更了解西域。”
楊廣道“朕也是如此想。此次大軍出征,長孫晟肯定要隨軍前往。”
楊昭這才松了口氣,真心誠意道“父皇英明”
有長孫將軍隨行,此戰至少不用擔心勝負。待戰勝吐谷渾后,多搶些牛羊珠寶填充國庫,再以此為借口,請求父皇赦免一年賦稅吧。
此事說完后,楊廣想起楊昭所說李玄霸也精通西域,道“李三郎既然熟悉西域,該讓他也來好好學學。他近些時日身體好了許多,應該能去張掖。”
楊昭聽到父皇居然從現在開始就要讓李玄霸做事,心里很是驚訝。
李三郎在洛陽又做了什么讓父皇高興的事嗎父皇是真的想像漢武帝培養霍去病那樣培養李三郎但就算要培養大隋的霍去病,也該是去培養李二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