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李玄霸懷里搗亂的烏鏑抱起來,喚了還在委屈的寒鉤一聲。
烏鏑乖乖被李世民夾在胳膊窩里。寒鉤像一只走地雞一樣收著翅膀,跟在李世民身后搖搖晃晃踱步離開書房。
李玄霸往后一倒,躺在坐榻上嘆氣。
他閉上眼,回憶這部分記載,終于翻看到了這一段記載失實的原因。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考異中提到過這段記載。在帝紀中,此事發生在六月初八,楊廣去往張掖途中。
但他認為就算西邊再寒冷,六月盛夏也不可能下雪凍死人畜,所以懷疑記載失誤,其實是楊廣在從張掖回大興時原路返回,再次經過大斗拔谷時凍死的人。那時已經七月入秋,更可能出現凍死人的事。
于是他在資治通鑒中就采取了此事發生在七月的史料。
宋朝人一輩子對西北都只能靠想象,司馬光不知道大斗拔谷海拔四千米左右,不知道山中的風霰不是風雪,而是夾雜著冰粒的凍雨。
楊廣也不知道西北的山底是炎夏,山上是寒冬。他身邊的衛卒和宮女穿的還是單薄的夏裝。
在四千米的高山上,盛夏遇到極端天氣是真的能凍死人的。
楊廣雖上山時衣著單薄,但他行宮般的房車里有足夠的衣物和炭火、食物。別說風霰,就是遇上真正的暴風雪,他也死不了。
只是衛卒凍死大半而已。
在太子的勸告和預防下,這次只死了一成人。
但楊廣并不開心。
他不知道原本自己帶來的衛卒會凍死大半。他只知道自己沒有聽太子的勸告,導致衛卒凍死了一成,太子和他帶來的許多妃嬪、公主都受寒生病。
楊廣身為皇帝是不能錯的。
當時他不聽太子的勸告也是因為“皇帝不能錯”這個原因。
漢朝的天人感應雖然現在已經不是王朝主導思想,但相信的人也很多。
如果遇到不可能出現的極端災害天氣,比如盛夏飄雪,那一定是因為皇帝無道。
楊昭對楊廣進言,當地人說大斗拔谷可能會出現大風降霰時,楊廣第一反應是有人妖言惑眾,要殺掉妖言惑眾的人。
盛夏怎么可能出現大風和降霰又怎么會剛好在他穿越大斗拔谷的時
候出現大風和降霰
這件事在楊廣腦海中不是“天氣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是打擊他聲望的“陰謀”。
退一步說,就算真的出現了大風和降霰,他也必須穿越大斗拔谷,以彰顯他的無所畏懼。
看到楊廣因為遭遇風霰而震怒,虞世基在與臥病在床的太子楊昭聊過幾次之后,對楊廣道“此次盛夏降霰,定有妖孽作祟。幸虧太子窺得先機早做準備,陛下攜大隋君威沖破妖孽封鎖,才護得我們大隋軍隊安然無恙。”
楊廣聞言大喜“虞卿所言是極”
于是楊廣召集巫者來給太子和妃嬪、公主看病。巫者說是楊勇的鬼魂作祟。風霰是楊勇干的,太子和其他妃嬪、公主的生病也是楊勇干的。
李玄霸去探望楊昭時,聽楊昭說起此事。
楊昭沉沉地嘆了口氣“吐谷渾可汗拼死一搏,召集族中巫師阻攔大隋皇帝御駕親征的借口,不是更好嗎”
他讓虞世基進言時,選的就是這個借口。但他的父皇沒有用自己選好的借口,而是把已經死了很多年的伯父拿來當擋箭牌。
李玄霸道“或許陛下不僅僅是找借口,對有鬼魂作祟之事也是半信半疑。”
楊昭重重咳了幾聲,聲音仿佛要把心肺都咳出來。
他慘然笑道“也是,父皇可能真的以為是鬼魂作祟。他仍舊不信當地人的話,西北的高山,在盛夏真的會很冷。”
李玄霸道“表兄,別憂慮了。好好休息。”
李世民道“是啊,表兄,你會好起來的。”
楊昭搖了搖頭,又重重咳了幾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