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對唐朝影響最大的一戰,其實是李世民奉命東出,擊
敗劉武周。
公元619年,劉武周接受宋金剛建議,以太原為跳板圖謀天下。
李元吉丟下守城將士和官吏,連夜悄悄帶妻妾棄太原逃走;太常少卿李仲文、左衛大將軍姜寶誼,被劉武周的將領黃子英擊敗;右仆射裴寂全軍覆沒,只身逃走。
大唐河東之地幾乎盡失,精銳也喪失大半。李淵發布手詔,“賊勢如此,難與爭鋒,宜棄大河以東謹守關西而已”。
那時河右之地、巴蜀之地都有割據勢力。大唐都被劉武周打得準備放棄逐鹿中原,準備龜縮狹小的關中,當最為弱小的割據勢力之一了。
史書為了避尊者諱,沒有對此事進行過多評價,對河東之戰的描寫也不太多。但從手詔就能看出,大唐踩在了統一王朝”和“割據勢力”的分界線上。
關鍵時刻,鎮守長春宮的李世民上奏,“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愿假精兵三萬,必能平殄武周,克復汾、晉”。
他請求李淵借給他三萬精兵,派他東出河東。
李淵同意,將關中之兵交給李世民率領。李世民東出河東,擊敗劉武周,大唐這才保住了統一天下的資本。
李玄霸握著韁繩的手微微收緊,臉上泛起不知道是譏笑還是苦笑。
長春宮處于河東去往關中的關隘之處。
近一年的時間,秦王李世民坐鎮長春宮,眼睜睜地看著大唐河東之地盡失,卻沒有得到李淵讓他領兵的詔令。
大唐軍隊遭遇了一連串“全軍覆沒”,最后李世民能討來的只有“三萬精兵”。
這竟然已經是李淵在關中竭盡全力為他籌集的所有精兵了。
李淵眼睜睜看著大唐連連敗退,也不肯派李世民領兵,。那時他已經忌憚李世民了吧。
在這件事后,李淵才重新“起用”李世民。李世民才有后來南征北戰的功績。
在李世民出河東時,李淵親自來長春宮送行,給足了李世民風光。
但是只有送行這個“風光”。
大唐當時已經岌岌可危,不僅糧草支援不足,也無法保障糧道通暢。
李世民要征河東,只能帶著這支大唐最后的精兵,自己到河東征糧。
在奠定勝局那一戰,李世民三天未卸甲,兩日未進食,每日追擊二百余里,只留了一只羊在關鍵一戰前與眾將士一起分食,鼓舞士氣。
河間郡公劉弘基拉著李世民的馬勸說,“深入不已,不愛身乎”
李世民回答,“吾竭忠徇國,豈顧身乎”。
李玄霸想著歷史中唐太宗說的這句話,深吸了一口塞北的涼氣,才冷靜下來。
后世李世民一生中有許多有趣的小段子,比如到張難堡時守軍不敢開門,李世民脫下頭盔說“是我”,堡內守軍這才喜極而泣地開門迎接。
但很少人知道,這個小段子后面還有一句話,“左右告以王不食,獻濁酒、脫粟飯”。
李
世民在和全軍分食了那只羊后又是許久沒進食,一直到了張難堡,才吃到一頓濁酒糙粟的飽飯。
唐太宗,小秦王,他身上最“蘇”的點大概是如此自己練兵,自己打仗,自己搞后勤籌糧,自己做完所有的事。
可就算李世民的精力無限,他也不可能同一時間,做不同的事。
所以當為了不貽誤戰機,他沒時間籌糧的時候就餓著,沒時間養傷的時候就熬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