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士信使勁點了一下頭“我也明白了就像是西突厥和東突厥互相打仗一樣絕對不能讓突厥統一”
李玄霸嘆息道“真聰明,就是這樣。”
這一套,歷史中的唐太宗就干得很好,俗稱“平衡術”。
唐太宗滅掉東突厥政權后,沒有滅掉東突厥的“可汗”,而是在突厥上放幾個“阿史那”血脈的可汗,讓他們各自打去。誰弱就拉偏架,不讓他們統一。
這一點后世清朝也做過,就是蒙古“盟旗制度”。
唐高宗前期延續唐太宗的政策。但在后期,天皇天后都認為他們需要建立比唐太宗更大的功績,所以放棄了“平衡術”,放任和幫助親近自己的勢力統一草原。
但大唐當時的科技和經濟水平,不可能直接統治西域和草原,導致西突厥不斷復叛和阿史那
家族重新統一漠北,拖累了大唐財政。
唐玄宗也在這方面犯了傻。他見南詔太亂,就幫其中一支部落把南詔統一了,南詔實力強大后就反叛。
木蘭竹提醒您李世民為弟弟心聲頭疼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唐軍平叛失利,西方史學家認為,這和怛羅斯之戰一樣,是安史之亂的導火索之一。拋開這點,這一戰確實給大唐帶來了很大的損失。
唐高宗和武女帝政治水平還是不錯的,都是有為之君。唐玄宗在做這個決定的時候也沒昏庸,還是明君。
只是唐太宗身為華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戰略家”,眼光還是更勝一籌。
軍事家常有,而戰略家不常有。
這次讓一哥好好把他的戰略思想寫下來教導后人。就算后世子孫沒有戰略家,拿著先祖的心得依葫蘆畫瓢,可能也能學個一一。
當然,更有可能是某個后代皇帝認為“朕很強,朕要做到先祖做不到的事”,然后仍舊瞎折騰。
至于寫“祖訓不可更改”,讓后世別亂來也不現實。局勢瞬息萬變,統治者需要依照現實情況隨時調整政策。
看看明朝“后”車之鑒,利益階層可太會利用“祖訓不可更改”來給自己謀利了。
李智云疑惑“三兄,你發什么呆”
李玄霸收回發散的思想,笑道“連小五都能聽懂,看來我的教學水平不錯。”
李智云得意“那是因為我聰明三兄,你應該說,連士信都能聽懂,三兄的教學水平不錯。”
羅士信白了李智云一眼,做口型讓李智云等著。
等三郎君離開,他一定找李智云好好切磋。
李玄霸看到了羅士信的小動作,笑著結束了今日的授課,讓羅士信和李智云去外面“切磋”。
先嘴賤就要做好“挨揍”的準備,這也是哥哥給你上的課。
李玄霸露出了關愛弟弟的慈祥微笑。
一月初,伊吾的氣溫回暖。雖然河水還沒有化凍,李玄霸見已經晴了好幾日,便向射匱可汗辭別,準備回張掖。
射匱可汗派了一千人護送李玄霸離開。這一千人由同族心腹泥孰帶領,并攜帶包括三百匹駿馬在內的大量禮物,與大隋的河右行軍大將李世民正式結盟。
泥孰是個面容和善的中年人,漢話比射匱可汗還熟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