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在北巡前趕著做完的這兩件事,造成了兩個后果。
第一,中原百姓徹底活不下去了。
隋軍士氣大跌,各地鷹揚府將領在當地父老的裹挾下也紛紛舉起反旗。
原本各地郡守尚能控制局勢,雖然每次義軍被打散后,只要振臂一呼又會迅速組織起數萬亂兵繼續起兵,但隋軍對義軍的勝負率一直很高,甚至幾乎百戰百勝。
現在義軍中不僅多了鷹揚府的中低層將領,當地士人也悄悄加入義軍中,一群只會亂沖的義軍亂民中加入了身經百戰的宿將和熟讀兵法的士人。
隋末農民起義迅速朝著兩年后才會進入的成熟階段轉化,從一團散沙變成真正可以逐鹿天下的軍隊。
第二,勛貴世家人心惶惶。
楊玄感是真的起兵謀逆了,楊廣再怎么針對楊玄感,朝臣其實沒怎么慌。
只要順著楊廣的脾氣,不進諫只奉承,他們以為自己肯定能在這一場亂局中置身事外。
但李渾是隋朝開國元勛,上柱國、太師、謚號為“明”的申國明公李斌之子,家族擁有“贊拜不名、無反不死”的丹書鐵券。
李渾本人也有平尉遲迥、破突厥阿勿俟斤之功,在謀奪爵位之前,就已經是安武郡公、左武衛將軍。
李渾家族是隋朝最頂尖的實權勛貴,關隴勛貴的領軍人物,其地位比楊素死后的楚國公楊玄感更高。
不是這種家世,楊麗華為獨女宇文娥英尋夫婿的時候,就不會尋這家人了。
宇文娥英是北周亡國公主,楊麗華很擔心自己去世后宇文娥英的安全。李敏一族擁有丹書鐵券,才是楊麗華選擇李敏最主要的原因,而不是
單純因為李敏長得帥。
李渾雖然人品極差,但他對大隋絕無謀逆之心,也無謀逆行為,甚至他自知家族聲勢太深,近幾年都在家族功勞簿上躺平,族人都很是低調。
李渾都做到這份上了,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讖緯和宇文述的誣告被滅滿門,連曾支持楊廣奪嫡的樂平公主獨女都被賜死,世家勛貴怎么能不心慌
楊廣滅李渾滿門之前,世家勛貴還站在楊廣這一方,竭盡全力以組織鄉勇的名義,甚至自掏腰包幫楊廣鎮壓農民起義軍。
現在世家勛貴開始觀望。
李渾擁有丹書鐵券,都能被楊廣隨意族滅。自己頂得住楊廣的猜忌
太原郡的李淵心里特別慌。
李淵雖然是唐國公,但其實在隋朝姓李的勛貴中,李淵本排不上號。
李淵的父親,老唐國公李昞戰功赫赫,但那是北周的事。李淵七歲襲封,從大隋篡北周,到隋文帝平定天下,年少的他沒能立下任何功勞。
雖然李淵的母親是獨孤老夫人的姐妹,讓李淵能在隋文帝面前露臉,長大后外任刺史,但他在朝中的地位也不高,且是完完全全憑借皇帝的恩寵才有如今的地位,是鐵桿的“皇黨”。
所以在原本時空中,楊廣才會在大業十三年任命李淵為太原留守、山西和河東的慰撫使。
然后李淵當太原留守的當年就起兵了。
這個時空的李淵和原本時空不同了,且不說他自己的功勞有多大,他還有個兒子在隴右道當慰撫使呢,父子二人都有兵權。
楊廣現在開始猜忌身邊忠臣了,給李淵的只有兩個選擇。要么自己和李世民其中一人主動請辭,父子二人只能有一人手握兵權,讓楊廣安心;要么
李建成勸說道“如今陛下風聲鶴唳,屠戮忠臣。父親當勸二弟盡快返回太原,既能安陛下之心,我們父子同心,將來也好做打算。”
李淵的心腹劉文靜勸道“將軍有兵在手心才不慌皇帝深恨楊玄感卻無可奈何,李渾卻引頸受戮,不就是因為楊玄感手中有兵,李渾手中無兵嗎主動上交軍權,無異于自拔爪牙”
李淵左右為難。
他尋到自己最好的朋友,晉陽宮副監裴寂抱怨“早知道就不讓二郎跑那么遠了。”
裴寂安慰道“如果陛下猜忌,就算是早就明哲保身的郕國公也被冤殺;如果陛下信任,宇文述內外軍權獨攬,陛下仍舊寵信宇文述。叔德,你還是做好起兵的準備吧。現在就是好機會。”
李淵猶豫“玄真,你的意思是我趁著陛下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