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玄霸沒有回答玄奘的回答,而是先煮了一鍋除了鹽,只有時令鮮花做佐料的清水,請玄奘吃了一頓素涮鍋。
躲懶的這半年,李玄霸終于把各種豆制品做了出來。
豆皮里包著各種素餡,一頓素宴吃得玄奘頻頻偷偷打量李玄霸。
出家人也不是不重口腹之欲,歷史中許多和尚都是美食家。玄奘對飲食不挑剔,但吃到美食也會心情舒暢。
他心情更舒暢的是李玄霸所表現出的尊重。
玄奘現在沒有名氣。
他很聰慧,當聽到顏真尋找自己的時候,就猜到可能是晉王在尋他。
聰慧的人都很謹慎。他想不出晉王尋找自己的理由,便想冷處理這件事。若自己在外游歷一兩年未歸,晉王可能就會對自己失去興趣。
如果一兩年后,晉王仍舊沒有對自己失去興趣,玄奘就想搏一搏。
玄奘自學佛后就有去佛興之地的愿望。獨自一人上路實在是太危險,還可能被官府逮捕。如果能得到權貴支持,他的西行之路會順利許多。
而且要宣揚他心中的佛法,也需要權貴支持。
除此之外,玄奘還有一個與利益無關的念頭。
“唯識宗”的種子已經在他心中發芽。
“唯識宗”脫胎于瑜伽學派。雖然中原之外也有唯識宗,但中原后來興起的唯識宗,是玄奘博眾家之長后自己總結出的道路,所以后世都尊稱玄奘為唯識宗創始人。
大乘佛教其他教派的基本教義都是人人心中有佛,人人都能成佛。
比如對后世影響的禪宗認為任何行為都蘊含著禪意,修行者不一定需要修行打坐,尋常耕作也是修行;在老百姓中傳播最廣的,修行人數最多的凈土宗特別接地氣,只需要虔誠吟誦“阿彌陀佛”,死后就可以前往極樂世界。
現在雖還沒有禪宗和凈土宗,佛教對外傳教大致論點也差不多。玄奘認為這樣不正常。
成為佛祖是佛教弟子的最高成就,怎么可能這么容易就達到你讀書打仗做官容易嗎難道成佛比做官還簡單
于是玄奘創造的“唯識宗”,把生靈分為五種天賦不同的類別,每個類別能達到的高度不同,覺得這樣很符合實際情況。
除了強調有大悟性,玄奘也強調有大毅力。
念“阿彌陀佛”就能成佛成佛豈能這樣隨便
老實說,如果“修佛”這件事是真的,人真的能修行,那么玄奘這樣才能培養出真正“飛升”的“大能”。如果是玄幻,唯識宗這樣的教義一定能成為第一佛門。
可惜,下輩子能不能成佛這件事凡人們不知道,所以也不知道玄奘的思想對不對。但這樣苛刻的成佛條件,肯定不利于傳教。
老百姓們信佛,就是因為佛教不僅說人人能成佛,甚至只需要念“阿彌陀佛”。
影響力最大的禪宗和信徒人數最多的凈土宗連“捐贈”都不倡導,不需要信徒付出什
么實質上的代價,只要信徒自己好好修心,就能成佛。
唯識宗卻告訴信徒,你不僅要有修佛的天賦,還要有修佛的大毅力。
老百姓只是想在被朝廷和權貴的欺壓下,找一個可以喘口氣的心靈港灣。他們紛紛選擇告辭。
所以玄奘去世,唯識宗只傳了幾代就衰落,只留下少數天資聰慧的弟子延續道統。
吃完素火鍋后,李玄霸讓人撤掉碗筷,換上了清茶,就唯識宗的未來委婉地和玄奘進行了討論。
雖然現在玄奘還是個青年人,只是心里有個思想苗頭,遠遠沒有達到知行合一的地步,但他的基本思想認知已經與老年后的他一樣。
玄奘很平靜地道“貧道知曉。凡俗難以成佛,何苦在一條死路苦苦掙扎貧道將道統宣揚天下,人人皆知,之后有悟性有毅力者入我道,前路不通的修行者另尋他路,才不誤人子弟。”
李玄霸眼眸微閃,捧茶碰唇,啞然失笑。
他倒是忘記了,對于玄奘本人而言,修行本就是真的,修佛就是為了修佛,而不是聚攏教徒牟利。所以唯識宗將來的弟子只有小貓三兩只,對于玄奘而言,反而契合了他的本意。
后世人哀嘆玄奘的理論太深奧太高高在上不接地氣,導致唯識宗逐漸衰落,倒是忽視了玄奘本人的理想。
玄奘是真的在“修佛”啊。
“你說得對。”李玄霸放下茶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