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陛下,你已經長大了,已經是皇帝了,能不能成長一點
沒辦法,杜如晦只能自己勸架。
勸著勸著,他火氣也上來了,把兩人劈頭劈臉一頓罵。
杜如晦也加入戰局。
李世民從御案下的小抽屜里摸出一碟切得很細小的肉干,一邊悄悄窸窸窣窣地吃零食,一邊繼續看宰輔罵架。
不過魏徵、房喬和杜如晦三人雖一直在吵架,但吵架也不會減輕他們工作的效率。
大概厲害的人都能一心幾用,他們能在自己罵人的話中無縫加入工作交流意見,雖然吵得李世民耳朵疼
,但每日該做的事都不會拖沓。
李世民每次召集三人宰輔開小會,都會在耳朵里塞點絲團,減弱噪音刺激。
木蘭竹提醒您李世民為弟弟心聲頭疼中第一時間在更新,記住
上朝時,他也會在群臣吵架時把絲團塞入耳朵,等群臣吵累了再訓斥他們不合禮儀。
后世的科舉經驗不能直接挪用,現在大唐的升官途徑仍舊以蔭官為主,沒有太多官職給科舉的官吏。
而且他們也很擔心,考試厲害的人不一定做官厲害。
把“翰林院”改成科舉士子學習為官知識、經驗的地方確實有很大的可行性,但這樣又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所以他們沒打算在一開始就招許多科舉士子。
這幾年他們先積攢科舉取士的經驗。等隋朝舊貴老逝,憑借勛貴蔭庇當官的人已經是無根浮萍,不能再依靠舊貴的影響力阻礙朝堂的政令。其余臣子不是跟著陛下打天下的人,就是科舉入仕的人。他們的經驗也已經積累足夠,才是大刀闊斧改革的時候。
不過科舉取士的框架一開始就要搭建好,如今大唐地方上只是郡縣兩級,人口也不多,所以可以把童生考試取消,直接“郡試”接“京試”,“京試”后再進行殿試。
他們現在急需人才,就不隔年考試,明年先集中考一次。
為了迅速推廣新的科舉制度,三位宰輔都離開了京城,分別去重要的郡縣直接安排工作。
歷史中的唐太宗時期,遇到災荒或者民亂時,唐太宗也是直接把宰輔和尚書們派去當欽差。這個時空,李世民和他的臣子們也有這個習慣。
三位宰輔都離開了京城,李世民就一個人多做幾份工作,也能撐得住。
不過李玄霸病好了,李世民可不會自己忙碌,讓弟弟悠閑。
李玄霸剛下病榻就住進了宮中,模仿他哥的字跡幫忙批文書。
李智云和李昭一樣,也領了京城的防衛,本來就有事干。但當他休沐的時候,就被兄長們叫進宮加班,還沒有加班費,甚是可憐。
最后李世民連已經懷上了的三姊都不放過。
李昭這次懷孕很順利,說想懷孕就懷上了。胎位很穩,沒有任何不適。
太醫本來穩妥起見,想讓李昭仍舊臥床休息,卻被宇文珠否決。
宇文珠行醫后多是女子找她問疾,特別是婦產科疾病,她見過太多,接生婆的工作都做了很多次。
“女子懷孕時更應該每日運動,這樣孕婦和孩子的身體都好。”宇文珠道,“如果每日散步會流產,那躺著也保不住胎。”
李昭當然更相信宇文珠的醫術。既然身體沒有不良反應,她仍舊每日慢悠悠地騎著馬上班,看呆一群知情人。
李世民詢問過幾次三姊的身體后,就讓三姊也來幫忙了。
“舞刀弄槍還是太危險,文書工作更適合阿姊”李世民覺得自己非常有道理,十分理直氣壯,“何況三姊要去東女國當女王,應該早日習慣政務。”
李昭很想說,東女國就一個郡大小,她坐鎮隴右時治理的地盤都比東女國大
多了。
不過弟弟忙得兩個眼圈黑得像自家郎君帶回來的白熊,李昭心疼弟弟,便假裝信了李世民的胡言亂語,幫弟弟減輕負擔。
宰輔坐著馬車到處奔波忙碌,最遠甚至跨越了長江,把科舉取士的告示親自貼在了長江以南的城墻上。
魏徵還繼續南下,想要把告示貼到嶺南去。
“薛公在嶺南教導百姓已經年余,我相信嶺南一定也有可以入仕的士子。”魏徵道,“自秦始皇起,嶺南就已經服從中原教化,現在科舉取士,怎么能把嶺南排除在外只要有才之人,無論地域出身,皆可為官。即使是山中的蠻夷,學了我朝圣學,能考過科舉,那也是能做官的飽學之士。”
聽聞宰輔渡過長江,馮盎親自前往長江北岸迎接。
當得知宰輔是要在嶺南科舉取士時,馮盎驚訝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