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橋溝子村是個諢名,現在已經改名叫做紅興村了。
事實上在東北這樣不太講究的地名是真的很多,比如說大橋溝子村旁邊的村子以前叫做野雞溝子,后來改名叫紅豐村;他們隔著一大片田地北邊的村子叫禿頭堡,因為這村子旁邊也有座山,這座山長得就像半個人頭,只是這頭上不長頭發。現在這個村子已經改名叫光明頂村,很有一些幽默在。
紅興村是一個很大的村子,旁邊緊挨著他們縣城里最高的山小燕山,再加上在幾十年前村里人曾經浴血奮戰,靠村上的民兵消滅過侵略者,因此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紅色景點了,以前挖的那些地道什么的都還在,有不少人來這里參觀時,會照顧一下村里的生意。
再加上前些年有大學生村官來到了村里,不但將村里的這些特殊景點全部都重新修整了一遍,變得更具有觀賞性和特色,而且還給村里引進了最新的稻種,稻米品質高,而且產量也好,讓習慣在土地里刨食的村民們大大地豐收了一番。
除此以外,這個年輕的“村官”趙曉玲還去跟附近的多所農業院校簽訂了協議,每一年都會引進最新的科研成果到村里,發展出了特色的庭院經濟來村里游玩的人們經常會買上一些,讓家家戶戶都有收入了。
年輕的村長趙曉玲帶著大家走上了致富之路,到了冬天也是不會停歇的,她專門請了技術員回來教大家用溫室種植蔬菜和其他的作物,還以村里的名義直接注冊了網店和商標,村上所有的農作物只要合格的都可以貼上標簽直接售賣出去,做出了自己的品牌
還有村上養的土豬肉、走地雞、綿羊村上辦農家樂的人家也都得到了不少的幫助,可以說整個村子已經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當得知雪災即將爆發,甚至他們旁邊的小燕山還很可能雪崩的時候,大家都非常著急。
他們村里離山上實在是太近了,如果光是下大雪那還好,村上現在已經都蓋起了2層小樓,雪大一點也不會有太大問題,只要窩在家里挺幾天也就差不多了。
可如果雪崩了,房屋被壓塌就不多說了,全村上下所有人賴以生存的特色景點和大棚豈不是都要完蛋
人可以逃跑,大棚怎么逃
11月的東北,氣溫比起南方來說已經算得上是很低了,年輕人穿上了挺厚的外套,年紀稍大一點的那就直接羽絨服都穿上了這會兒炕如果燒得太熱容易上火,不燒屋子又冷,就很麻煩的一段時間。
趙桂娟裹緊了自己身上的大衣走進了村委會,一進去就看到了正在對著電腦快速打字的村長趙曉玲。
雖然趙曉玲和趙桂娟都姓趙,但她們之間并沒有親屬關系,不過現在在趙桂娟的眼里,趙曉玲也跟她的親人差不多了,能帶著大家致富,能不是親人嗎
但是今天趙桂娟過來絕不是為了找她的“親人”聊天,而是想要問問關于12月份雪災的事情。
趙曉玲很快就發現有人進來了,她
抬起頭笑了笑“趙二姨,你咋來了”
趙桂娟自然地揚起微笑“小玲,忙著呢”
她坐在趙曉玲對面的椅子上,有些拘謹地搓了搓手,趙曉玲察言觀色,眸光一閃問道“這是有啥事兒嗎”
“我就是想問問你之前在村里廣播說的那個”
趙曉玲了然地點頭“嗯,對,你是想說下個月下大雪,還有小燕山雪崩的事兒吧”
趙桂娟點點頭“我家這不是今年才又立起來兩個大棚,這要真雪崩了”
其實村里人現在用的已經不是傳統大棚了,為了能夠種出更好的蔬菜大家全部都狠下心買的,又堅固又寬敞的玻璃大棚,這種大棚的抗壓能力非常強,基本上用的都是鋼化玻璃,非常堅固。
可這種堅固自然也是相對而言的,東北待過幾年的人,誰不知道普通的雪和大暴雪完全不同,如果再加上雪崩雪暴這種極端天氣的話,除了躲在屋里真的沒啥別的辦法。這還得保證家里的房子足夠堅固,不會被一下子壓塌。
趙曉玲雙手交疊著放在桌子上“趙二姨,你的意思我懂。這大棚才安好,要是雪崩嚴重的話給弄壞了,錢就打水漂了。”
趙桂娟道“說的就是這個理兒啊,那里頭的小柿子啥的我才種上呢”
趙曉玲無奈地笑了笑“但是雪崩來了咱誰也擋不住,就算沒有雪崩,接下來下了這么大的雪,咱們也肯定不能指望這茬菜了,你說是吧”
她繼續道“咱們村上現在搞了大棚的有十幾戶人家,像你們家這種大型玻璃大棚的有9家,加一起20多個大棚,這個我這兒都有記錄的。這茬菜呢,咱們就看看能不能在月底之前把能收的都收了,村委這邊會盡量幫你們推銷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