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時期,官方醫療機構分為皇家專用,和地方醫事。
皇家專用,其中最著名的太醫院是五品衙門,設令一人,丞一人,吏目一人,屬官御醫四人,專供居住在皇宮的朱家男人服務,朱元璋、朱標、朱雄英,以及尚未成年的皇子們。
洪武二十二年,太醫令改為院使,丞改為院判,再后來院判增設為兩人,吏目十人,屬官御醫十人,以及若干后備醫士。
太醫院衙門位于宮外,皇宮占地面積寬廣,宮內貴人有個頭疼腦熱,傳喚太醫來回需得一兩個時辰,貴人病痛哪能耽誤這許久。
于是在宮內令設一機構,名為御藥局,主要職責是管理藥材。
御藥局設尚藥、奉御兩人,直長兩人,藥童十人,均由宮內的太監、宮女擔任,同時要求太醫院的御醫,每日四人同院使、院判共入御藥局輪值,專為皇帝及皇子們服務。
還有一典藥局,職責與御藥房基本相同,但其屬于東宮六局之一,專為皇太子一家服務,目前也就是服務于朱標和朱雄英。
再有尚食局的司藥服務于后宮諸妃,安樂堂服務于皇宮內官,以及月子房專為后妃產育服務。
除了以上皇宮部分,還有王府良醫所,專門服務于分封出宮的諸王。
地方醫事的主要代表是惠民藥局,專為貧民醫藥服務,當然雖有優惠,但非免費。
其中太醫院御醫的主要來源為醫戶、外訪保舉、捐納三種渠道。
史書記載,朱元璋將于洪武十三年創立黃冊制度,類似于現代戶口本,不一樣的地方是他按照職業,把百姓分為民、軍、匠三類,且必須子承父業,不可擅自變亂。
換而言之,父親當兵,兒子也得當兵,孫子也得當兵,世世代代都得當兵,父親打鐵,兒子也得打鐵,孫子也得打鐵,世世代代都得打鐵
朱元璋可能覺得他當皇帝,他兒子肯定是皇帝,孫子也是皇帝,世世代代都是皇帝,可把他給能耐的。
其中醫戶分屬民戶,同樣要遵循子承父業的規定,無論其人醫術如何。
當然,想入太醫院是需要通過考試的,醫戶子弟有三次考試機會。
外訪保舉,即由當地官府推薦擅醫者,參加太醫院的考試。
還有捐納,擅醫者可通過捐納錢財,免試,直接獲得補任醫官的資格。
其中外訪保舉、捐納都是明朝后期之事,尤其捐納,那不就是買官賣官么
如果真的擅醫,自可堂堂正正考試,還用得著捐納
還是皇帝支持的捐納,最支持的莫過于明憲宗朱見深、明孝宗朱祐樘、明武宗朱厚照,成華、弘治、正德年間朝堂腐朽,災荒頻發,財政赤字,于是廣開捐納之道。
傳說中的最牛太醫劉文泰,治死的兩個皇帝就是朱見深和朱祐樘父子,年僅四十歲和三十五歲。
也算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太醫院的改革,常樂打
算先從教育入手,慢慢滲透。
至于其他方面,還是先忍一忍,切莫挑戰朱元璋的權威。
太醫院的現有教育制度,是世襲醫戶子弟入太醫院,選取其中術業精通者任職教師,教授他人,就是好學生教導普通學生的模式。
而好學生善于書面作答是一定的,至于是否善于臨床診療,有待商榷。
早春,乍暖還寒。
戴思恭作為太子的欽點御醫,每隔三日從宮外趕來為皇太孫請平安脈。
五個月的朱雄英,會俯仰翻身,會搖頭晃腦,還會舉著拳頭,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
戴思恭仔仔細細檢查過他的全身,回稟,“皇孫很好。”
dquo▉”
暖陽高掛天際,一縷一縷穿過香樟葉的間隙,映在石桌桌面,形成斑斑駁駁的光影。
晚月在旁點燃爐火,燒水煮茶,顯然是太子妃欲有要事商談。
戴思恭略作思索,沒有任何頭緒,微微躬身,側耳傾聽。
他已是五十五歲的高齡,須發間已然摻雜著白,眉宇之間,隱有愁容。
常樂輕撫茶盞邊沿,先行問道,“戴先生有煩憂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