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非芒“在皇宮里當差,自然是日日都好,哪像孟少卿,這一路艱難險阻,甚是不易啊。”
孟昔昭卻只是抿嘴笑了笑“大官就別取笑我了,在陛下面前,我說的夸張了一些,秦大官年輕時也是走南闖北,跟商國長公主一起去過金城的,您應當知道,在這送親隊伍里,我是除了兩位殿下以外,過得最舒心的人。”
金城就是后來的蘭州,從金城出關,是去夏國最近的路。
秦非芒想起十幾年前風沙漫天的日子,嘴角的笑容又淡了點。
他發現,每回自己想跟孟昔昭套套近乎,加深一下感情,孟昔昭就總是哪壺不開提哪壺,把他的興致都給敗沒了。
但這回他沒有送到一半就回去,而是沉默了一會兒,問他“楚國公主如今怎樣”
孟昔昭嘆氣“公主郁結在心,精神不濟,膳食都用得少,好在如今已經回到應天府了,還要勞煩秦大官幫忙提醒一下太醫院的御醫們,好好照看公主。”
秦非芒聽了,猶豫片刻,到底還是應了一聲。
說話間,秦非芒已經把孟昔昭送到了宮門口,兩人道別,孟昔昭走出去一段路以后,才回過頭,看向已經空無一人的宮門。
其實,這事本不應該找秦非芒。
畢竟他是內侍,還是天壽帝身邊的內侍,他連跟娘娘們都不能走得太近,更何況是公主呢。
打唐朝開始就有太監和后宮女眷形跡可疑的傳聞,后來到了散裝中原的時代,別說太監跟宮妃私通了,就是太監將公主納為禁臠,都切切實實的發生過。
所以本朝吸取教訓,后宮少用太監,太監都留在皇帝皇子身邊,更多的,則派去皇城司當差。
但是,少用不代表不用啊,有些活,宮女本身就干不了,只能男人來,所以,這教訓算是白吸取了。
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這位秦非芒,秦大官。
估計這世上,只有孟昔昭知道他的秘密。
秦非芒為人謹慎,又常年待在深宮里,誰露餡,他都不可能露餡,別說天壽帝或者其他人了,就連商國長公主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秦非芒對她有別樣的心思。
有心思,不代表會付出行動,孟昔昭穿過來以后,裝作不經意的跟孟舊玉提起當年商國長公主和親的事,孟舊玉就把自己知道的全都告訴他了。
長公主和親,秦非芒本來也是要跟著去的,但那時候,天壽帝剛登基沒多久,他把和親這個事看得特別重,覺得長公主和親成功,也能算是自己的一份功績,那時候的他可不像如今,把所有事都扔給底下人,對于送親名單,還有隨侍人選,他都是自己過目的。
而這么一過目,他就把秦非芒給篩出來了。
原因是,他覺得秦非芒長得過于高大,而且頗為斯文,容易讓夏國國主誤會,所以還是留下來比較好。
但那時候秦非芒是長公主身邊的內侍總管,一應事務都是他負責的,他膽子也不小,知道自己不用跟著長公主去夏國了,他還來跟天壽帝求情,想送長公主到金城,等隊伍出了齊國,他就回來。
至于后面的事,孟舊玉知道的也不多,都是聽別人傳的,據說,長公主剛出齊國,就不知道受了什么刺激,半夜獨自一人逃走,她錦衣玉食,又不知道路線,沒多久,就被侍衛們找到了,長公主抵死不從,怎么都不愿意回去,最后侍衛沒辦法,把她打暈了,綁起來,就這么一路五花大綁的送去了夏國。
再之后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長公主在夏國只多活了兩年。
孟舊玉跟秦非芒,其實沒什么交情,兩人連一頓飯都沒吃過,平時就是一個遞銀子、一個收銀子,但即使這樣,十來年的打點之下,兩人對對方的了解,也已經很深了。
孟舊玉說,秦大官這個人,貪財但不好色,別的太監都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