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被擺了一道,但新帝封賞全朝的時候,還是把太師之位給了司徒桓。
司徒桓不算崔冶的親信,與各方勢力也都平衡,讓他做太師,所有人都心悅誠服。
額,幾乎所有人都心悅誠服,得知死對頭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閆相公回到家以后,病了三天,沒有當場在崇政殿哭出來,已經是他心性強大的證明了。
原來的左相成為太師,右相不動,但為了讓他心情好一點,也是為了安撫右相一派的人,崔冶封閆順英為一品太傅,太傅是教養太子的,能把一國儲君交給他,這說明了帝王對其的信賴和愛重。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最起碼在天壽帝折騰過以后,太傅的職位就遠遠不如太師,目前朝中也沒有皇子和太子,所以,這就只是一個純粹的榮譽職稱了。
除此之外,孟舊玉升為新的左相,姜放則變成了新的參知政事,尚西關死了,驍騎大將軍的位子空了出來,但武將的官職并非一定要有人擔著,等有功勞了再封賞,更能服眾。
耿文錦依然做他的樞密院老大,不過為了給他分權,崔冶又拎了幾個文官過去,給他當副手,耿文錦自然知道崔冶的意思,但他又不能拒絕,只好就這么受了。
幾位大佬都有各自的歸宿,封完了他們,這才輪到孟昔昭。
之前崔冶把孟昔昭提成左散騎常侍,用的理由是他以前立過功,但這回這個理由用不了了,而崔冶也不想再找別的理由,他就是要升孟昔昭的官。
天壽帝沒死的時候,他倆同進同出,孟昔昭甚至都搬東宮去了,彼時情況確實緊急,且內務忙碌,孟昔昭身為太子詹事,住在東宮,也算情有可原。
可天壽帝死了以后,他居然還住在東宮里
國喪之中,太子是不能登基的,等到守孝二十七日以后,兩位宰相帶著百官前來相請,而且太子不能立刻答應,要先拒絕兩次,做足了悲痛的模樣,才能在第三次的時候,答應下來,開始登基大典。
而這二十七日的孝期當中,孟昔昭就這么堂而皇之的繼續待在東宮當中,日日都能見到太子,要知道,連司徒桓和閆順英都沒這個待遇,孝期凡事從簡,兩位相公也是能不去見太子,就不去見太子,省得耽誤了太子的孝心。
總之,他一個外臣,老待在東宮里不出來,讓文武百官都感覺很微妙,身為古人,他們暫時還想不到那方面去,但有件事,他們已經確定了。
新帝對于孟昔昭,真的是重視的不能再重視了。
所以今日的封賞,他們都知道,新帝肯定又要抬舉孟昔昭,他們就是在心里琢磨,會把他升到哪去。
心里冒出一個又一個的猜測,等到秦非芒把圣旨上的內容念出來,他們才驚愕的抬頭,然后齊刷刷的看向站在邊緣的孟昔昭。
圣旨上說,要封孟昔昭為三司使。
三司使啊
那可是正一品
僅僅
在宰相和樞密使之下,連參知政事都要站他后邊的三司使
恍恍惚惚,曾經他們還想著,按照孟昔昭的升遷速度,說不得能超過邱肅明去,二十多歲就官拜一品,很好,如今他連二十歲大關都沒邁過去,才十九歲,就已經是正一品了。
傲視全朝堂。
很顯然,孟昔昭早就知道這個旨意了,他安安穩穩的站著,旁人震驚的看過來,他還會對人家謙虛的笑笑,仿佛他是個很客氣的人。
而實際上呢他不僅不客氣,這個官職,是他找崔冶要來的。
原本按崔冶的意思,他覺得孟昔昭不喜歡太急功近利,所以是準備把他提成新的參知政事,父親和兒子都做過一樣的官職,傳出去,也是一段佳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