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布花了夏芍近三十塊錢,剛好旁邊就是賣鞋的柜臺,她順便又買了雙皮鞋。
皮鞋是紅色的,平跟方頭,腳腕處還有一條搭鏈,售價十五塊。
人家好歹給了她三百塊彩禮,她總不能什么都不給自己添置。
買完又在關姐的建議下拎了瓶雪花膏,這年代最好的友誼牌,大瓶,一瓶五塊。商店里還有賣當地產的人參雪花膏,其實也不錯,不過是袋裝的,不好保存。
這一會兒就花出去小五十,在旁邊抱著東西的夏萬輝看得直咋舌,“這邊東西這么貴”
“正常,江城好歹是個城市,其他工廠不算,光林業局就有六萬多員工。我來那年老家苞米面才4分幾一斤,江城這邊5分多,今年又漲到6分4了。”
關姐一指柜臺上的大玻璃罐,“嫌貴可以等雪花膏用完了,拿瓶來買散裝的,散裝的便宜。”
關姐介紹的小孫家離四商店不遠,走個一百來米一拐,就到了一排排整齊的黑磚瓦房。
“看到那幾個門洞了吧這邊以前全是大四合院,幾進的都有,后來全隔成了公房,三間房得住兩戶人家,不過房子是真好,一水兒用的黑磚。”
關姐一路走一路聊,帶著夏芍穿過一個門洞,進了左邊那間正房。
當年大戶人家的大四合院,夏芍昨天看那幾間個人家的肯定不能比。
屋子修得高,即使地上鋪了一層老舊的紅木地板,也不會覺得壓氣。不比關里老家的房子寬度只有四米,江城這邊都是六米甚至六米半,修了南北炕依舊有不少空間。
關姐口中的小孫是個梳著五好頭的年輕女人,鵝蛋臉,單眼皮,長得不算美,人卻很精神。
她的縫紉機就擺在靠南的炕邊,正頭也不抬踩得飛快,“你們等一下,我弄完手頭這點。”
夏芍也不著急,先看了看對方的穿著,又瞟向不遠處桌上剛做好的中山裝。
這人手藝的確不錯,衣服做得合身又好看,干活也麻利,不多會兒就把一條袖子縫完了。
不過夏芍不太滿意衣服的樣式,等小孫問她想做個什么樣的,她要來紙筆自己畫了一件。
其實就是個風衣配直筒褲,風衣領口多釘了顆紐扣,既能豎起來保暖,也能放下來。
“別說還挺好看的。”關姐湊過來看,“有腰帶,冬天套棉襖穿暖和,就是有點費布料。”
計劃經濟,費布料可是個大事。像陳寄北那樣身高腿長的,做一套都夠別人做一套半了。
小孫倒是對這個新樣式很感興趣,“也費不了多少,腰帶可以用碎布拼,就是下擺得做的長一點。”
她有些好奇問夏芍“你也會做衣服”
夏芍哪會這個,“我就是來的路上坐火車,看到別人穿過,有些印象。”
反正這年代連個電視都沒有,更別提手機和網絡了。她說見過,別人也沒證據說她沒見過。
夏萬輝的夏芍沒做什么改動,只是讓小孫衣袖和褲腿多留出一寸。
他今年才十七,不出意外還會再長高,到時候這些地方都得放。
小孫利落地用手量好兩人的尺寸,拿粉筆在布料上一畫,“你給我七塊錢就行。”把凌頭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