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里女人不下地,吃的都是地瓜,很少能吃到正兒八經的糧食。夏母自從來了東北,最差也是苞米面粥、苞米面餅子,大米白面也從沒少了她,人已經白胖了不少。
吃到這很有地方特色的大碴子小豆腐,她直說好吃
,“粥里還放了大紅豆,又面又香。”
夏母不是個愛占人便宜的,回頭就拎了點地瓜去何家,還跟何嬸兒問了問東西怎么做。
何嬸兒送來的大碴子粥吃完,郭姐那邊也有了回信。
見她一進門,沒說話先不好意思地笑,夏芍猜測可能是沒辦成,“沒事,也不是非買不可。”
郭姐聞言忙擺手,“不是,能買著,就是買不到五斤。你黃哥在林業局又不是啥大官,找了熟人,也只批了個三斤的條子,再想多要,就得花錢托關系了。”
而花錢托關系,只買個五斤顯然不值得。
夏芍并沒有失望,“有三斤已經很不錯了,幫我謝謝黃哥。”
郭姐就是覺得夏芍難得找她一回,她還沒辦成,有些不好意思。聽夏芍這么說,她放松下來,“有條子還得去林場買,你肚子不方便,我讓老黃直接給你買了吧。”
這樣當然最好,夏芍跟她道謝,問她都是怎么個價。
野山參十幾塊一顆,還只有拇指粗細,也就四錢到五錢的重量。種植參卻是按斤賣,一斤才只要十幾塊,直接從林場買更便宜,十一塊一一斤,簡直是白菜價。
夏芍給了錢,轉過天郭姐就把參帶來了。
全是今年九月起的新參,不是特別干,還得再曬曬。但刷洗得很干凈,品相也完好。
因為是六年份的,個頭也不小,一支就有近一兩沉。
夏芍把參用繩子系起來,掛在高處繼續風干,過不幾天,何嬸兒那邊也收到了。
開始只是兩棵,重量大概在四錢七八分,要了夏芍一十六。后面又陸陸續續收到三棵,何嬸兒那邊就沒有了,“你要的急,他一姨夫就挖到一棵,剩下都是從別人那收的。”
孫清問了她那嫂子,也只收到兩棵,都是四匹葉。
再小的采參人就不會挖了,賣了也不值錢。通常會在人參的露頭也就是參脖子上系根紅繩,防止人參跑了,接著在周圍做好隱藏,記住地方,等大了再來挖。
這七顆花了夏芍近九十塊錢,加上三斤種植參,一共一百一。
夏芍手里還有月初剛開的自己和陳寄北上個月的工資,正琢磨去哪再買點,金美云找上了她家,“人參我幫你問了,問到了三顆,不過有一顆比較大,不知道你要不要。”
小姑娘背著個大大的背簍,人參卻是從縫在衣服內側的小布包中拿出來的,放得很仔細。
夏芍一眼就看到了最大那顆,比其他兩顆都粗一圈,少說得有個八錢,“這是五匹葉的”
“嗯。”金美云點頭,“我幫你問過了,我們鎮收購點收的便宜,只肯給52。江城的收購站貴一點,56,他家就是不想賣便宜才讓我背下來的,你恐怕得給56。”
不僅主動找到了她家里,還幫她把價格打聽清楚了,真是個暖心的姑娘。
“你要是不要這么大的,也沒關系。”金美云說,“我明天再跑一趟土產就行。”
今天天已經晚了
,她是收了攤,故意等在夏芍家的。
“不用,這三顆我都要了。”夏芍笑著,回屋拿了錢給她。
小姑娘接過,認真數了一遍,又數了一遍,從里面拿出四毛還給夏芍,“給多了。”
“沒給多。”夏芍笑道,“這四毛是跑腿費,大的兩毛,兩個小的一顆一毛。”
“我不要”小姑娘還是把那四毛錢塞了回來,很固執,“聽聽他說是你告訴他我沒出攤,可能是家里有事。要是沒有你,我早嫁給孫家的鐵根了。”
這個“他”顯然指的是何一立,小姑娘說著,臉上還有些微赧色。
看這樣子,估計兩人之后還有聯系。夏芍也就沒再堅持,“你媽媽最近怎么樣”
“挺好的,病已經好得差不多了,之前就是換季,又被氣著了。”小姑娘仔仔細細將錢藏進衣服內的口袋里,背起背筐沖她露出個大大的笑容,“那我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