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樁答案起源于非常小,某天沈齊買了本地特產送給朋友,牽扯進了中毒案子,雖被釋放,但其子覺得事出蹊蹺,一直留心。幾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少年湊頭,什么都敢干,又有沈葵跟茂王的關系,查問到了作坊內的異樣,再有秦先生助力查案,
順天府尹派了人去查問,一路困難重重,阻擾非常。
這個時候刑部尚書已經留神到這樁案子,一件簡單的中毒案死了這么多人,還進展緩慢,自然是有人阻撓的緣故,他本以為是茂王起了別的心思,磨拳霍霍準備找茂王的把柄,卻不想一番蹲守,蹲到了茂州指揮使頭上,前楊相的幼子。
茂州雖無江南的繁華,倒也算得上不錯的屬地,又有前頭指揮使打下的基礎,只要按部就班干活,蕭規曹隨,任期滿時怎么都能混上一個評價中等,可惜他能力不夠,識人不清,上任時或許還有躊躇滿志,過了三月就泄了氣。
干活多累,躺著多幸福于是手下人偷工減料,采購到有毒的香料還用了,發展的理所應當,甚至整個作坊沒有一個人發現,直到隔壁縣城有人吃了有毒的百珍雞,當即身亡。
楊指揮使嚇壞了,只覺得刁民為啥要選他來訛詐死就死了,賠錢就是,還想怎么辦可惜死了家人的那戶人家不肯罷休,言之鑿鑿說要一路告上去,直到得到一個公道。于是楊指揮使一不做二休,滅了人家滿門。
然后又出現了第二戶,第三戶中毒的人家,楊指揮使才發現他管理的作坊,果然出了問題,著急忙亂的去找親爹出主意,擦屁股。
刑部尚書的證詞看到這里,心內重重打了個標記,孩子教不好,帶累全家但凡楊指揮使的腦瓜子還有點智商,也該知道這種事情做不得,越做越亂,現在硬是把全家人都帶累了。
他繼續看證詞,等到前楊相趕到時,已經有二十多戶人家中毒告上衙門了,前楊相一邊命人回收百珍雞,一邊安撫那些受害者家屬,撫以重金,消弭此事的影響。
順著百珍雞的銷售路線,找到貨物的流向,前楊相的腳步緊隨,直到最后剩下的京城內。
他出重金回購了一部分,但仍然有一部分貨物賣到各處小店,流入百姓家中。
于是,這才有了沈齊送禮的故事。
刑部尚書合攏證詞,現下他已經理清整個經過,楊指揮使肯定是跑不了丟官處罰,而前楊相同樣也是。
尚書還記得楊相,曾經也是個年富力強,銳意進取的好官,從楊相身上,他學到不少。原來舐犢之情真能蒙蔽人的眼睛,讓他做出如此昏庸愚昧的事情來。
上首的皇帝等到大臣都看完證詞,出聲詢問“按例,這二人該如何懲
罰”
刑部尚書答“傷人者死,傷而未死者,絞刑。中毒一案,本身主犯是作坊里的管事,但是楊玉事后未曾悔改,蓄意殺人滿門,同樣是死刑。楊相教子不善,縱子行兇,流放三千里。”
皇帝冷笑一聲,“暫且記下。”
刑部尚書想,前楊相畢竟勞苦功高,曾是皇上登基后第一任丞相,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皇帝大約是想網開一面
沒等他想完,皇帝又重新扔出幾分證詞,“這些是御駕衛查探到的證據,諸位再觀。”
刑部尚書結過證詞后,一目十行掃過去,差點臥槽出口,楊相這是吃了雄心豹子膽吧賣官鬻爵的事情都敢做就是長了十個腦袋也不夠砍啊
怪不得皇帝會氣成那樣
內室,沈知瀾講完全部經過后,再次扯著宗令的袖子,他是既糊涂又猜到幾分,恐怕他是牽扯進了一樁大案子,到底有多大,沒底啊。
宗令猶豫,也不清楚該不該說,此事自然跟沈知瀾無關,但能不能告知他,還是要問過上頭才好。
他派人去請示了皇帝,等到允許后,這才簡略說起整件事情的經過。
前楊相在丞相這個位置待了二十年,門生故舊無數,兼之他致仕后開了家書院,可以說大半官員都能跟他扯上關系。
他如果想要串聯什么,輕而易舉。利用這樣的優勢,前楊相暗中買賣低層官職,影響中層官員的選拔,推舉高層官員上位,“事業”干的風風火火。
或許有人暗暗覺得自己從中得利,笑的合不攏嘴吧。但遇上這次的“中毒案”,他們才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出來混總歸要還的。楊相握著他們買官的把柄,只要透出一點點,他們就只能乖乖俯首帖耳,唯命是從。
這種行徑跟捅了馬蜂窩也差不離了,皇帝能忍這個刑部尚書幾乎是立刻開動回憶思考,自己沒干這種事吧自己的親友也沒干這種事吧牽扯進風暴里,沾上一點都足夠粉身碎骨。